日本房产泡沫 是如何一夜间就破裂的 | 日本

日本房产泡沫经历:在1991年日本房市泡沫破裂,房价狂跌,使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低迷。楼市崩盘之前,日本人究竟在做什么?日本房地产泡沫为何崩溃?

1、土地不会贬值&东京房价不会下跌

当时日本楼市为何那么疯狂?有两大“神话”一直刺激着所有投资者蜂拥而上。

神话之一是“土地不会贬值”。日本人多地少,房产永远是“刚需”。日本全民疯狂买房炒地,土地价格不断暴涨,“地王”每隔几个月就刷新一次。

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时间,日本城市地价增长了200%。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而美国的面积则是东京的1.5万倍。

一寸土地一两金,银座崛起“地王”最巅峰。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不计成本将资金投入土地市场。

其实,金山银矿的底子早已亏空了。

第二个神话是“东京房价不会下跌”。奠定这一“神话”崇拜基础的,是日本过去几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似乎不远了。

为这一神话推波助澜的,还有这样一种信念:政府永远会支持房地产,日本只有一个东京,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站在世界中心,怎会有泡沫破裂的担忧?

然而,人们忽略了,当时的日本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7.4%,而老龄化率开始攀升。城市化红利消失,人口红利不再,经济失去增长动力,房价也就失去支撑。

值得警惕的是,越是大城市,在泡沫破裂和崩盘时,下跌就越严重。

当年的日本房价泡沫 是如何突然一夜间就破裂的 | 日本
日本GDP增速,1990年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2、疯狂买房

坚信两个“神话”无坚不摧,上到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下到普通居民,没有人不在购置房产和股票,期待在持续的暴涨中大赚一笔。

整个社会,到处都在讨论房地产和股票。企业做一年的利润,还不如一块地一天的涨幅,实体经济纷纷抽出资金大举进军房地产,落后一步就等于落后一个世纪。

用东京大学教授田村清彦的话来说:“当时东京新宿的工作室价格在一天之内能够翻倍,今天你买,明天他买,价格高涨,并且形成了一种连锁效应。”

造成这种狂热错觉的,契机是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随后,日元不断升值,口袋里的钱一下子多出来许多,不但日本人有钱买遍全世界,国际资本也蜂拥而入,加入土地和资本市场炒作的大军中。

当时,政府奉行货币宽松政策。央行贴现率低,贷款利率同样非常低,商业银行鼓励居民贷款,金融机构也乐于将钱贷给土地投资者,并鼓励投资者买到地后,再以土地作为担保,继续贷款买地……循环往复,银行最终也被拖进泡沫之中。

买房炒地蔚为大观,媒体把这种狂热视同于经济繁荣,热烈鼓吹,甚至援引历史上的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等来命名。然而,危机还是来了。2011年,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通过穿越时空的来信,帮助女主角在楼市崩盘之前躲过一劫。

然而,大多数普通日本人却没有小说里的幸运。

当年的日本房价泡沫 是如何突然一夜间就破裂的 | 日本
日本地价指数,在1991年前后达到顶点,随后一路暴跌

3、崩盘来了

1990年,股票市场率先崩盘。短短一两年间,日经指数从最高的38915点跌到14309点,跌幅高达50%以上。

接着,楼市崩盘。由于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资本市场崩盘随即传导到楼市。金融机构为避免损失,要求企业偿还贷款,企业不得不变卖股票和不动产,大量地产抛到楼市,地价应声而跌。

房地产企业倒闭,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暴增而倒闭,普通国民住房转眼之间成了负资产。

崩盘之前,难道日本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努力吗?

其实,早在崩盘之前几年,政府就已看到楼市和股市的狂热,频频出手,可惜无济于事。

当时日本的楼市调控措施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两样。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严控房地产贷款量,“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同时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两年的土地交易被课以重税。

然而,这些举措对房市并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没能遏制地价飞涨,反而因为对土地限制过多,从而导致供给不足,地价不降反升。

在货币市场上,日本开始大幅度收缩。在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连续5次加息。然而,过于着急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股市崩盘的导火索。

崩盘都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来临。城市化红利消失、人口红利衰退、资本过度炒作、对楼市股市过度依赖、调控政策过于刚猛……所有或隐或显的负面能量,在这一刻全面爆发。

崩盘的代价有多大?

20年来,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达到65%。随着房价暴跌,国民财富持续缩水,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日本经济更是萎靡不振,二十年间,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这是所有日本人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日本有一个名词“泡沫经济”,特指八十年代那段疯狂的时光;从1990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日本人又发明了一个名词“失去的二十年”,失落情绪遍及整个日本。

日本股市指数,1989年底达到顶峰,一路暴跌。

时隔20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温和复苏,但日本地价和房价远远未回到当初的水平,可见当年的泡沫破裂的影响多么惊人。

 

来源:搜狐

责任编辑:Shelly Du

 

 

两次房地产泡沫为何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 日本

在1974年和1991年日本房产泡沫分别发生两次破裂。如果对照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日本房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增速换挡期改革转型取得巨大成功。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严重依赖外部资源、产业结构偏重,日本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相对于欧美国家更加积极地进行调整。当时日本政府从供给侧实施改革,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业“减量经营”,同时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改革,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经济和股市持续繁荣。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却是不同的结局。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得到顺利化解,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

本世纪初日本“结构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小泉内阁上台后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结构改革”,其中供给侧改革措施主要有放松规制和实施民营化改革、减税、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比上世纪90年代有一定改善,股市也出现止跌回升。

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启示。1)改革是唯一出路。应大力疏解产能过剩,淘汰和清理僵尸企业,放松服务业过多的准入限制和管制,培育新增长动力和构筑新增长平台,切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改革窗口期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改革需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拖延改革行动可能会导致今后的问题更加严重。3)增速换挡期,住宅投资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4)需求政策定位于配合供给侧改革,避免过度放水刺激。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和本世纪初经历长期结构性萧条后,日本曾两次实施供给侧改革,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的改革

1.1. 改革的背景:增速换挡

1)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日本1951-1973年间开启经济高速追赶,实现了23年年均9.3%的增长,1973年人均GDP达到11434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68.5%,到达增速换挡的收入阀值。增速换挡后,1974-1991年的18年实现了年均3.7%的增长,属于中速增长阶段。1991年人均GDP达到19355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84.7%,步入前沿国家的低速增长区间。

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和动力升级的客观要求:一是日本房地产长周期出现在1969年前后。二战后,日本人口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潮。自1960年起,日本的出生人口数量进入了第二轮上升周期,自1960年的160.6万逐年上升(除1966年外)至1973年的209.2万,之后出生人口数逐步显著降低。二是日本刘易斯拐点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减少,耐用消费品的广泛普及,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

2)石油危机冲击下“滞涨”发生。1973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支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侵略,决定削减石油供应量并提高石油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危机引起了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滞涨”,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日本也未能例外。当时日本出现了物价高涨、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等危机表现,197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

3)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国民不满情绪高涨。日本的高速增长期是依靠大量能源投入和粗放经营实现的。快速的工业化造成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1955年到1964年,日本的能源消耗量增长了约3倍,主要能源也从煤炭转变为石油。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99.7%的惊人程度。日本的水源和空气也都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环境公害,即镉污染所致的骨痛病、甲基汞污染所致的熊本水俣病、新泻水俣病、四日市大气污染所致的哮喘病,对日本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国民不满情绪愈演愈烈,抗议示威事件层出不穷。到上世纪70年代,以四大公害诉讼均以居民原告方胜诉为标志,日本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已失尽人心,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4)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战后的日本和当时的中国类似,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迎来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和同时期日本政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双重影响下,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即工人工资开始快速上升。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1.7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增长得最多的。

1.2. 主要改革措施:降低成本、鼓励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政府综合运用法律、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措施,侧重从供给侧入手实施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1)“减量经营”,降低能耗、利息、劳动力成本。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危机引发一些日本企业自发开展经营调整,这种调整被称为“减量经营”,其核心主要有三条: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利息负担和降低劳动力成本。日本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和引导“减量经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使得“减量经营”成为石油危机后的流行词汇。“减量经营”的实施非常成功,成为日本制造业战后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

节约能源消耗。以石油危机为契机的能源价格上涨,对日本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造成了沉重打击,以石油化工、钢铁等为代表的高能耗行业的竞争力大大降低。日本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措施,引导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关停并转,显著削减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1975年,日本增加生产能力的设备投资在全部设备投资中比重比70年代初降低了约50%。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内部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更新,有效节约能源。许多高能耗行业积极采取节能技术,如钢铁业大量采用高炉炉压发电设备,石油化工业采用加热炉的废气、余热回收技术,水泥业引进悬浮预热器技术等。

降低利息负担。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著名的《日经商务》杂志指出,在石油危机后的恶劣环境下,日本企业必须努力压低原材料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当时日本企业自有资本比率不高,利息负担较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实施“减量经营”,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比率大幅提高,从企业借款占营业额的比率看,1978年比1965-1973年平均减少6.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自有资本比率看,1985年比1975年提高7.7个百分点。再加上同期日本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企业利息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降低劳动力成本。刘易斯拐点到来后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成为石油危机冲击下日本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当时有研究表明,如果主要制造业企业在一年内不削减6~14万雇佣人数以降低成本,就无法维持收益。企业通过解雇临时工、控制正式员工的录用、女性员工离职后不再补充新人乃至减少主干劳动力等多种方式调整雇佣人数,降低人工成本。据日本产业劳动调查所统计,1975年以后的四年中,包括松下电器、三菱重工、东芝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减员达21万人。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2)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疏解产能过剩。经过两次石油危机打击,日本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增加。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简称“特安法”)和《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等四部法律,进入“特安法”时代,主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特安法”认定平电炉、炼铝、合成纤维、造船、化肥等14种产业为结构萧条产业,当时这些产业的企业开工率只有60%~70%。针对上述结构萧条产业的调整和疏解方法包括:(1)采取政府收购来报废设备的方式,即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对“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2)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对那些按计划淘汰落后设备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帮助萧条行业安置工人和转产;(3)允许因供求明显失调、价格降到平均生产费用的特定商品的生产者缔结有关限制产量、维持合理价格的垄断组织。“特安法”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1978年和1979年日本工业连续两年高涨。

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的同时,日本政府有效利用产业政策,鼓励和培育新兴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提出要发展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和知识产业,投入了大笔政府专项资金对尖端技术的开发提供补贴和资金,并对以上产业实施税收和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人们已将这个项目视为日本70年代后期推出的产业技术政策的成功典范,它为奠定日本电子产业的基础及扩展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业的重要性增强,1973-1985年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0.2个百分点,从1970年到198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了8.9个百分点。

2、日本的1974和1991年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不同的结局

2.1.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但这两次的影响差别很大。

第一次房地产泡沫于1974年前后形成。1955-1974年为日本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期,20年涨44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31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44倍(年均增速22.2%)。其背景是日本经济快速追赶期,GDP和人口快速增长。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亦即“泡沫经济”)于1991年前后形成。1986-1991年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最后疯狂期,房地产价格涨1.7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6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73%,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年均增速18.4%),其中1987-199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6%,超过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的平均增速。最后疯狂期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而此前差异不大。1955-1985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5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78倍,从1955年算起,差异约为43%。但1986-1991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1%,而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1991年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进入漫长的下跌之旅。

1974年和1991年分别对应日本房价的两个拐点,从绝对值来看,1991年是拐点。但这两个时期泡沫幅度对比,需要考虑通胀和收入增长情况。1975-1991年间,日本所有城市名义房价上涨了167%,六大主要城市房价上涨407%。同期,日本人均名义GDP从4281美元,上升至28541美元,增幅为607%。以日元计价的人均GDP增幅为315%(期间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可见,1975-1991年间,以日元计价的日本房价涨幅(167%)低于日本人均名义GDP的涨幅(315%),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涨幅(407%)大于名义收入涨幅(315%)。即日本整体房价泡沫,1974年大于1991年,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泡沫,1991年大于1974年。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是日本进入第二轮经济增速换挡期,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升值、货币政策宽松。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为应对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1986年1月-1989年5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至2.5%,货币供应量连续四年超过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1980-1990年间京都府、东京都和大阪府地价涨幅均在4倍以上,最高峰时日本土地价值约为当时美国的4倍多[ 参见巴曙松着《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P57.]。但1990年3月大藏省启动了对房地产金融实施总量控制政策之后,房地产价格从1991年开始转为直线下滑,之后再也没有回升过。

2.2.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不同结局

如果对照日本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1974年前后的第一次调整幅度小、恢复力强,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1974-1985年日本虽然告别了高速增长,但仍实现了年均3.5%左右的中速增长。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72%,还有一定空间。1974年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接近峰值后,并没有转而向下,在1974-1991 年间维持在高水平。

1991年前后的第二次调整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1991年以后日本经济年均仅1%左右的增长,老龄化严重,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199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经高达77.4%。1991年以后,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与日本央行的下调利率有密切关系:1986至1987年度,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息,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日本央行维持低息政策长达两年之久。低息政策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反映在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上。与美国相同,央行随后的加息刺破了日本房地产泡沫:1989年5月31日,日本央行加息0.75个百分点,此后的15个月内,日本央行再度4次加息,将贴现率提高到6%,连续加息对日本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巨大打击,东京圈城市土地价格开始了长达15年的持续下跌。

3、本世纪初日本的“结构改革”

3.1. 改革的背景

1)“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长期萧条。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繁荣,政府长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终出现了泡沫。以1991年为界,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泡沫经济”破灭了。整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平成不景气”或“失去的十年”的长期萧条中。这一时期,企业投资不振、居民消费低迷,需求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和企业销售收益减少,经济深陷泥潭。1992-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到0.6%,虽然1995-1996年一度出现复苏迹象,但1998-1999年由于受到消费税上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再次转为负增长。

2)不良债权高企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业向中小企业和房地产业发放了巨额贷款,“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大幅飙升。据日本大藏省1998年1月12日公布的数字,日本全国146家银行自查的不良债权已经达到76.708亿日元,约占总贷款金额的12%。在不良债权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已经无法达到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1997年底,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破产,给金融市场造成极大震动。幸存银行为防范风险纷纷“惜贷”,由此导致的“贷款难”更加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

3)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6%,超过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7%的标准线,这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这一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日本人口老龄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199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1%,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7.4%。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等等。

3.2. 主要改革措施

针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日本政府在“改革优先”路线和“景气优先”路线之间摇摆不定,争论十分激烈。“景气优先”路线主要看重短期政策效果,主张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改革优先”路线则认为日本长期的经济衰退并非周期性的衰退,而是结构性或制度性的衰退,依靠宽松需求政策刺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扭转局面。从桥本龙太郎内阁到森喜朗内阁,日本政府在推进改革上均有心无力,导致改革时机一再延误。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凭藉“无改革、无增长”竞选主张挟高支持率上台,顶住了“景气优先”路线主张者的压力,大张旗鼓地实施了“结构改革”。其中涉及供给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放松规制,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一直强调要将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小政府、大经济”的国家,对政府所属的各类经营性机构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在“结构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提出了民营化、规制改革计划,即在“民间能做的事情,由民间去做”的原则下,对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公共干预较多、限制较严的领域放松规制,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改革举措有:特殊法人改革或民营化;削减对特殊法人的补助金等;推动邮政业实现民营化;对公共金融功能进行彻底的改革;在医疗、护理、福祉、教育等领域也引入竞争机制。其中邮政民营化改革在日本具有典型意义,改革前日本邮政业由政府经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改革的目的在于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者,从而带动邮政业的高效经营。2005年10月,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邮政民营法案,小泉内阁的邮政民营化改革获得成功。

2)降低税率,激活经济社会活力。自从供给学派经济学提出减税主张后,减税已被认为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中也包含减税内容。《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税收政策应该真正成为有利于经济目标实现的手段,今后应向着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方向努力。2003年1月,小泉内阁通过2003年度税制改革大纲,实施减税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降低法人税实际税率、对研究开发和IT投资实施减税、降低继承税与赠与税税率等方面。按照日本政府估算,2003年度最终将实现总规模1.5383万亿日元的减税,其中主要包括法人减税1.304万亿日元,继承税和赠与税减税0.103万亿日元,金融证券谁减税0.096万亿日元,土地税减税0.21万亿日元等。

3)推出“金融再生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泡沫经济”破灭后,不良债权一直是困扰日本银行业、企业界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不良债权的来源是实体经济,企业亏损或倒闭的数量增多,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端就是不良债权增加,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针对这一问题,小泉内阁采取了双管齐下的配套改革,即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在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小泉内阁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具体改革举措包括:通过扩充中小企业贷款机构、设立新的公共资金制度等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手段;通过专业机构(如“整理回收机构”,英文简称RCC)减免中小企业债务,盘活不良债权,促进产业重组和企业复兴;提高银行不良债权拨备,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作用,对银行制定明确的不良率削减目标并严格检查,切实降低银行不良债权比率。

4)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由于日本人口持续老化,日本养老保险出现了参保者不断减少、领取者逐渐增加的困境。2003年度小泉内阁“经济财政谘询会议”制定了《经济财政运营与结构改革基本方针2003》,提出构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年轻人对将来充满信心、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2004年,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主要内容是在未来十余年内逐年上调保险费,目的是为了消除年轻人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感,通过更好地把握养老金给付水平和现职人员负担的平衡,建立起可持续性更强的养老金制度。此外,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2004年通过的《老年劳动法修正案》提出未来十年分阶段强制性地提高退休年龄。

4、日本两次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缺憾

4.1. 上世纪70年代改革成效

总体看,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1)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减量经营”使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帮助日本逐渐确立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日本制造业在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时,日本已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汽车由于低能耗和高性能而受到普遍欢迎,1980年以后日本汽车产量超越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并大量出口到以美国为首的海外市场中。

2)产业结构顺利完成优化升级。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电子、汽车等产业取代了原来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成为引领日本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结构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3)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这次改革日本不但成功经受了两次石油危机的考验,而且顺利完成了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增速换挡,1975-1985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日本政府称其为“稳定增长”,该时期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快的。

日本增速换挡期供给侧改革前后资本市场表现:危机倒逼,经济和股市深蹲起跳。

以实施供给侧改革为界,日本增速换挡期的资本市场表现可以概括为: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供给侧改革尚未实施,日本处于增速换挡期的上半场,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后深跌;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日本进入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采取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转型成功后股市走牛。

1)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前: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出现泡沫后深跌。虽然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减速的要求,但是日本在1969-1972年间并没有认识到增速换挡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采取了刺激政策应对,大搞列岛改造,试图把全日本各岛都搞成三大都市圈一样发达(类似中国前几年中西部造城运动)。日本在1969-1972年大幅投放货币,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受刺激政策影响,日本通胀高企,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

2)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实施供给侧改革,辅以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无风险利率大降,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牛。以1973年为转折点,日本开始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在调整产能、压缩成本、节约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以压力,同时从刺激政策转向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物价、工资和资产价格上涨,挤出边际上无效产能和无效资金需求。在1973.3-1974.10期间,日经指数跌去了40%。自1974.10开始,日本股指在触底后反弹并走牛。1974-1981年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出大牛市,日经指数进入慢牛、长牛。

4.2. 本世纪初“结构改革”成效

经济缓慢增长,股市止跌回升。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期萧条之后,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获得了日本民众的巨大支持,小泉内阁成为90年代以来日本少有的长期政权,小泉本人也成为离任后日本民众最怀念的首相之一。通过改革,日本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不良债权问题基本得到消除。从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日本经济实现了长达73个月的景气复苏,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这次景气的实际增长率虽然不高,平均增长率只有不足2%,增速最高的2004年也只有2.4%,但与上世纪90年代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则有明显改善。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升,日本多年来一直疲软的股市也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局面。从2003年4月到2007年6月,东京日经225指数从不足8000点涨到18000点以上,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4.3. 两次改革的缺憾

1)市场化改革仍然有待深入。战后日本长期实行主银行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行政指导等一系列以长期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日本有论者认为,这一系列制度尽管在日本追赶欧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日本成为发达经济体,这些制度已经逐渐落伍,日本应及时转型为市场经济型的、政府较少介入的经济体系,而事实上日本至今还残留着限制过多和创新不足等追赶欧美过程中的负面遗产。

2)人口老龄化问题改革进展不足。人口老龄化被广泛认为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主要关注于邮政民营化等议题,对国民普遍关心的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关注度不高,改革措施非常有限,人口老龄化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为此小泉内阁也遭到了日本舆论的不少批评。

 

来源:作者/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解运亮

责任编辑:Shelly Du

 

房地产泡沫破裂后 年轻人买房压力如何? | 日本

目前中国房价飞涨,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寸土寸金房价高不可攀,但是人们仍然乐于疯狂地买买买,,这样的情景不禁让有些人感到担忧,会不会中国也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一样,房产泡沫破裂,经济走向低迷。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产泡沫的最终破灭,不仅卷走了巨额的财富,也将日本拖入“失落的二十年”。

现如今,奥运会将再度回到东京,叠加日本央行的负利率政策,近两年日本首都圈的房价涨幅接近20%。

房产是否重新成为日本人青睐的投资方式?什么样的人在泡沫破灭后的日本买房?而日本人的房产观在“失落的二十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泡沫亲历者:当时有钱 也会买房

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房产专家中岛正人年轻时,曾在日本国土政策局任职多年。他坦言,自己刚入职时,正是日本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的时期。

“当时的前辈就建议应该去买房,身边也有很多人在买。可惜,当时太年轻,并没有钱。当时看着房价上涨之快,真的很吓人。”因为当年没有足够的钱,让他躲过一劫

在泡沫高峰的1991年,东京住宅平均价格超过200万日元/平米(12万元人民币/平米),按一个日本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为500万日元来计算,相当于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需要一家人不吃不喝40年。

1991年之后,日本几大都市圈的地价开始明显下跌,时至今日,日本的住宅价格和泡沫高点相比,近乎跌去70%。

“当然后来还是买了房。”中岛正人表示,“是在价格下跌之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泡沫破灭后,日本人买房意愿出现明显滑坡。

日本内阁府2015年公布的一份官方调查显示,希望购买住房的日本人比例从2004年的79%降至74.5%,而完全不想拥有住房者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12.4%升至16.5%。

“‘只要持有土地,房价会一直涨下去’的这种想法,如今已经没有了。”中岛正人表示,“现在呢,只在需要的时候,买必要的东西。”在“土地神话”破灭之后,日本的消费观越来越务实,甚至显得过于谨慎和悲观。

旅居日本已超过20年的日籍华人肇邺,把在日本买房子看作是“把钱存银行”。 肇邺表示,如果现在把钱存在日本的银行里,实在没有利息,“三至五年的定期存款(年化)利息大约为0.03%。”这相当于1万元日元放在银行里,3-5年后,每年只能收到3元利息。他选择将收入的60%都用于在日本购买房产。

我问肇邺的夫人,日本的女孩会要求丈夫在结婚前,就准备好房产吗?这个20多岁的日本女孩,似乎没有听懂我的问题,显得很困惑。她回答,不会。为什么?

一辈子不买房也不丢人

和老一代日本人将拥有“一户建(独门独户的别墅)”为人生理想所不同的是,现在部分日本人即使有钱,也不买房,而是喜欢租房,这也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共同住宅”。

小金井公园附近由OakHouse经营的“共同住宅”,共有120个房间,常年客满。其中10.45平方米的单人间,一个月的租金约为67000日元(约4000元人民币),几乎和其他长租房价格相差无几,但共同住宅共享浴室、放映厅、厨房,部分设施比长租房更完备 。工作人员伊藤优称,共同住宅,最早是为那些在日本打短工、找不到租房担保人的外国人提供的租房服务。但是现如今,住户中只有40%是外国人,另有一大半是日本人,大多在20-30岁之间。

年逾40岁的新井也住在共同住宅里,即使他已经买得起房。“这里是开放的空间。24小时的,每天回来会有人跟你问好,没有一个人孤独的感觉。”而对仍单身的他来说,之所以不买房更大的原因是金钱观,“如果买了房,就要在这里一直住着,否则如果离开的时候,就要处理掉。”相对房产,新井还是更喜欢流动性更高的现金。

日本的千禧一代和上一代相比,在购买房产时变得更为谨慎。一来看多了九十年代泡沫危机破裂、房价崩盘、半生积蓄化为泡影的惨痛故事,二来,年轻人工作流动性更大,也更崇尚自由。三来,日本公司职员的平均年收入在1997年之后持续下滑。年轻人大多并没有他们的父母辈富裕。数据显示 ,40岁以下的日本年轻人中,拥有住房的比例仅28.4%,几乎只有80年代的一半。

负利率政策下的买房投资者

随着东京奥运会的即将举办,在房价将会回暖的预期中,一些当地的投资客重新回到房产市场。

IT公司任职的野多,已经在东京郊外有了一处“一户建”,和他的夫人和两只狗生活在一起。但是,因为觉得离东京太远。他打算在东京再买一处房。

“有的时候,如果工作太晚,公共交通又停运了的话,我宁可去胶囊旅馆住一晚。”胶囊旅馆给每个住户提供一个长2米,宽、高各1.5米的格子间睡觉,一晚价格大约是4000-5000日元(约250-300元人民币)。但是如果打车回家,他坦言,一个小时的车程,花费大约是1000元人民币。

野多表示,在泡沫破灭之后,东京核心地段的房子依旧抢手。他看中的几处房产,都需要抽签才能购买。而他表示,自己也在寻找投资房,随着日本即将在2020年举办东京奥运会,东京的房价仍有上涨空间,他看好日本的楼市复苏。

过去两年,东京核心地段房产日渐抢手,海外投资客的参与,也是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为中国人购买日本房产提供服务的有一居联合创始人之一芦义表示,2015年,许多中国人涌入日本房产市场,“长租回报大约是4-6%,短租回报率是长租的1.5-2倍。”他表示,日本政府计划在2025年迎接6000万海外游客,届时,酒店供应紧张,许多人现在购入房产,是希望通过经营民宿的方式,获取高回报,即使未来游客减少,也可以回归到自住或长租,“许多人现在买的三千万日元(约17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房子,比如新宿30平方米的房产,我们觉得回报率挺好。”

而中国人对房产的胃口,也让日本人叹为观止。

2015年,根据日本媒体的报导,一名中国投资者购买了位于东京高端商务区赤阪的两幢住宅,价格分别为6.9亿日元(约合3700万元人民币)和6.8亿日元(约合3600万元人民币)。该售价是东京近12年以来的最高新房售价。

 

来源:文/康路 发自东京

责任编辑:Shelly Du

印度政府“三连击” 房市放缓使开发商陷入困境 | 印度

很多孟买市民在阅读一年前发表的一份报告后会感到惊讶。报告说这座城市的住房价格仅次于中国香港。

根据这份《牛津经济》研究报告,孟买的中等收入家庭需要花光超过30年的所有收入来支付一套典型的90平米公寓。

然而,从那以后,这个印度金融重心对于压力较大的储户传来了一些好消息。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Knight Frank)表示,2017年下半年,孟买楼价同比下降5%,为九年来的首次下滑。

此城市房价的不寻常下降只是印度房地产业巨大动荡时期的一个征兆,这是由政府重大改革的三重打击引发的。

1击:废钞令

首先,2016年11月,大额纸钞一夜之间全被废除,随之而来的现金短缺造成巨大的附带损害,特别是对依靠现金工资的印度工人阶级。

但重磅炸弹也击中了其主要目标之一。在印度大城市,房地产交易包括两笔款项已经变得很普遍:一笔向税务机关申报,另一笔是现金,有时比第一笔价值更高。

由于逃税者的“黑钱”秘密库存现已枯竭,住宅物业交易量大幅下滑,卖家因此难以适应。去年市场依然萧条,印度大城市的销售额比2016年下降了7%。

印度的废钞禁令实施一年之后仍然引起民愤
印度的废钞禁令实施一年之后仍然引起民愤

2击:财务监管

这个行业的第二个冲击,是经过购房者多年来抱怨开发商在毫无管制下胡作非为之后,在2017年4月份推出的一个全新监管结构。

新的规定要求,当开发商接受在建项目单位的预付款时,他们必须将资金的70%置于代管帐户中,这降低了建筑商以牺牲客户而享有的财务灵活性。过往开发商中途将焦点转向更有前途的项目,经常令客户面临着等待新房交付的痛苦。

印度许多最大的州份还没有成立机关来执行新的规定。但分析师称,开发商对新项目的兴趣已经降低。根据莱坊公司的数据,去年新开发的项目数量下降了41%。

孟买楼价在2017年下半年同比下滑5%

点击查看居外网的印度在售房源

3击:销售税

在去年年中已经受挫,开发商更发现自己是受印度前所未有的商品及服务税影响最大的群体。新政府向在建物业徵收销售税率12%,远高于此前各大城市的水平。

销量在去年下半年适时下降了2%。2016年下半年的基数已经很低,当时的销量被废钞拖累。

从加尔各答(Kolkata)到班加罗尔(Bangalore),开发商都在与下滑的价格抗衡,尽管2017年下半年印度各大城市的降幅都不到普纳(Pune)的7%。

开发商受尽冲击而缩减供应,明显有助于价格温和下跌。此外,这些估计数字并不包括拚搏的开发商所提供的大笔津贴——在某些情况下超过购买价格的5%。也许最重要的是,正式宣布的市场价格变化(不包括非法现金支付)掩盖了总交易价值萎缩的真正规模。ICRA评级机构的Shubham Jain表示,废钞一年后,住宅市场的“黑钱”交易规模仍然远远低于以往。

但楼价可能会进一步下跌。印度房地产经纪公司Ambit Capital的Saurabh Mukherjea表示,在本世纪头十年,在许多城市地区,印度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已经涨了超过三倍;但远在去年之前,这种涨势已泄了气。

他表示,价格大调整即将来临。住房融资公司的债券收益率近几个月来一直在上涨,这表明房屋抵押贷款资金的挤压可能会打击房屋销售。史上最低的租金收益率是房地产价格高于自然水平的另一个迹象。

居外精选孟买房源:坐落连宝莱坞明星都称之为“家”的卡特路(Carter Road)小区,安全丶宁静,能眺望阿拉伯海。容易出租,风水良好,靠近几家着名的俱乐部丶餐馆和教育机构。售价约534万元人民币
居外精选孟买房源:坐落连宝莱坞明星都称之为“家”的卡特路(Carter Road)小区,安全丶宁静,能眺望阿拉伯海。容易出租,风水良好,靠近几家着名的俱乐部丶餐馆和教育机构。售价约534万元人民币

点击查看这套居外网房源的更多信息,或直接致电 400-041-7515 询盘

然而即使已大幅度的下降,房屋价格仍然令许多印度家庭咋舌,特别是在孟买,因为当地半岛地形狭窄,建筑物高度限制严格。

印度城市的房价比收入中位数相对高昂,这有着根深柢固的原因——该国收入严重不平等,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但在当前动荡中幸存下来的开发商仍然应该享受到长期的价格水平,其他地方的同行们会羡慕不已。

印度其他居外资讯

 

原文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译:Zoe Chan

本文系居外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美国房产税税率谁决定? | 美国

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首席经济学家Lawrence Yun近期宣布了对2018年的经济和住房市场预测,美国房地产在2018年有望增加3.7%达到567万的成交量。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开始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除了支付必要的买房费用,还要付出美国房产税你知道吗?下面为您讲解美国房产税

首先,物业税,美国各州不一样,按照年度付款,是按照房地产价值而不是价格收取。物业价值和房地产价格,交易的价格。

美国房产税税率谁决定? | 美国

美国房产税税率谁决定?美国房地产税政策如何?美国房地产税政策总结如下:

1,美国房地产税率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税率不同,如经济发达的加州1.1%,经济不是很大的内陆国家德州开发3%。夏威夷(别墅)是一个特例,税率只有0.25%,与其他州相比相对较低。

2,由国家立法机关提出的选区投票选举财产税率的发展。

3,财产税征收单位COUNTY(相当于国内地级市)税务部门。

4,各地使用财产税具有明确的目的,通常是税收,主要用于收集学校教育,图书馆,公共设施如当地街道绿化建设和维护,支付当地公职人员的警务管理费用。所以本地区的价格通常较高,当地更丰富的资金维持当地环境卫生和秩序。

5,土地所有权纳税人的财产税基和征地价值。

6,财产税和财产相关费用可扣除所得税。

如果纳税人年度财产税支付10000元,纳税人年收入4万元,那么纳税人的所得税基础就是3万元。不仅可以从所得税财产税中扣除,纳税人可以扣除所得税所得税,例如每月纳税人2500元,其中利息所得税为1500元。年免税所得税12个月×1500 = 18000元。综上所述,实际纳税人的年薪为4万元,但财产税减免1万元,利息收入1.8万元,需要申报所得税基数2.2万元,这种做法较为合理,减少纳税人的综合税费房产税由县税务局评估办公室(ASSESSOR)每年评估。

 

来源:北美购房网

责任编辑:Shelly Du

爱尔兰步入“租赁时代” 政府多管齐下解决住房短缺 | 爱尔兰

房地产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JLL)爱尔兰分公司最近发表报告,预测2018年全爱尔兰商业和住宅房地产市场情况,认为爱尔兰即将进入“租赁一代”(Generation Rent)未来四成至五成爱尔兰人口将租房住。报告中说:“为保持现有生活水平,20至30岁年轻人愿意妥协继续住在租屋裡。”

对于投资者来说,仲量联行认为爱尔兰2018年房地产市场交易额可达20亿欧元,今年将有更多“成熟买家”进入市场。JLL爱尔兰首席执行官莫兰(John Moran)说:“普遍共识是(2018年)爱尔兰各行业将继续稳定,房地产市场也将回归到更‘正常’水平。需要记住的一点是,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的投资,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处于良性利率的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住房危机的负面影响,以及爱尔兰的国际竞争地位。”

仲量联行表示,20至30岁年轻人愿意为保持现有生活水平而继续租房住
仲量联行表示,20至30岁年轻人愿意为保持现有生活水平而继续租房住

查看居外网的爱尔兰房源

根据爱尔兰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10月爱尔兰公寓价格同比上涨了9.9%(通胀调整后9.3%); 同期房屋价格同比上涨7.6%(通胀调整后7%)。

为解决首都住房紧张问题,都柏林市议会和地产开发商O’Cualann Cohousing Alliance联手合作,将在城市北部巴裡芒(Ballymun)地区推出一批低价房屋,开放商表示这套以三居室为主的房价格将普遍在20万欧元以下

据悉,这批新型经济适用房(Affordable Housing)两居室的价格范围为14万至15万欧元;三居室16万至17万欧元,四居室价格在19.9万至21.4万欧元。

为了让住房价格降下来,拥有地皮的都柏林市议会不仅将每套房屋土地价格从市面上的20,000至30,000欧元降至1,000欧元,而且免除了每平方米86.4欧元的开发税。

负责房屋建设的建筑公司O’Cualann Cohousing Alliance表示:“我们希望能提供大约32套三居室房屋,起始价格为19.8万欧元,也希望能推出类似价格的两居室和四居室房屋。”公司预计今年夏天开始施工,第一批住户预计将在2019年春季入住。

据悉,都柏林市议会和开发商还计划在巴裡芒(Ballymun)兴建约66套经济适用房

根据至今的公开信息,想要购买新型经济适用房的居民,收入不能超过规定上限,具备10%的首付能力,并能获得余额贷款。

住房部长墨菲表示,O’Cualann建筑提供了“极好的模板”,从此他开发了一个新的全国经济适用房计划
住房部长墨菲表示,O’Cualann建筑提供了“极好的模板”,从此他开发了一个新的全国经济适用房计划

去年11月,爱尔兰住房部长墨菲(Eoghan Murphy)曾表示,正在敲定新型经济适用房计划的最后细节,最终结果迟迟尚未公布。事实上,两年前政府财政预算案中已经引入了该计划,但相关体制一直未建立。

另外,爱尔兰政府的“重建爱尔兰房屋行动计划”(Rebuilding Ireland Housing Action Plan)通过彙集政府和个人资金,投入7,000万欧元购置了370多套闲置房屋,大约能在2020年之前提供1,600套社会福利房。

居外网爱尔兰精选房源:

100万欧元移民爱尔兰——社会福利房项目下的都柏林的2卧1卫新房。通过购买指定数套房产,出租给政府,签订回购协议。3-6个月获得绿卡,5年后回购商按原价回购。

点击查看这套居外网房源的更多信息,或直接致电 400-041-7515 询盘

 

原文来源:《爱尔兰时报》( The Irish Times)
责任编辑:Zoe Chan

本文系居外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为什么选择在吉隆坡买房置业? | 马来西亚

近年来海外买房投资非常热门,对于资金有限的投资者来说东南亚是非常好的选择,相对于欧美,东南亚房产价格更加可负担,其中马来西亚环境美丽,东南亚诸国当中,马来西亚吉隆坡更是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着独特的置业优势,下面为大家讲解吉隆坡置业的优势:

为什么选择在吉隆坡买房置业? | 马来西亚

早在2010年,马来西亚政府就先一步提出了“大吉隆坡计划”。

计划斥资1720亿令吉,打造一个“大吉隆坡”,从硬体设备、人民收入及居住环境这三方面,让吉隆坡在2020年跻身全球20个最宜居的城市,同时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率最高城市前20名。

“大吉隆坡计划”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将吉隆坡打造成国际大都市的决心,此为内因。

“一带一路”战略打通沿线各国的贸易壁垒,加强各国的经济联系,此为外因。

两种因素交相推动,必然对吉隆坡房产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口增长,带动住房需求

按照预期,到2020年吉隆坡地区人口将从现在的600万人增至1000万人。政府还推出了特别奖励,邀请世界上最优秀的100家企业在马来西亚设立总部,用来吸引大量的国外人才。

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外来人员的就业必然带动大量的住房需求。

吉隆坡一直是人口聚集之地,这些年来房价不断上涨,而随着“大吉隆坡计划”的推进,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聚集大马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届时住房需求还会更大,投资房产前景十分可观!

未来大吉隆坡的发展已经确定会先从房地产领域着手,随着新地标的逐步建立,附近区域的人口随着经济发展而开始聚集,反过来又会促进房地产的发展,产生连锁的经济效益。

吉隆坡房价多少钱一平?数据显示,2000-2015年,马来西亚房价上涨127%,年均增长8.4%;而其中吉隆坡房价上涨了172%,年均增长11.4%,远远领先全国均价;2016年,吉隆坡房价涨幅更是高达17.18%,居全亚洲之冠!

吉隆坡的房价正呈现越来越快的上涨势头,此时投资正当其时!

交通完善,房产市场活跃

“大吉隆坡计划”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建设,包括将吉隆坡打造成购物天堂;在吉隆坡城中城至武吉免登兴建长达7公里的购物街;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兴建45公里长的有盖行人道,衔接城市内各主要地标及景点;完善大吉隆坡地区地铁交通,开设3条地铁线连接现有轻快铁站等等举措。

规划2026年建成的隆新高铁(HSR)将衔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由于大马较新加坡劳工成本更低,未来吉隆坡将成为经商选择地点。

同时,随着两地的通行更加便捷,不仅可激励旅客人数,也能带动周边房地产市场。

吉隆坡房价远低于新加坡,若在一日之内可往返两地的情况下,既能享受新加坡的优质环境及薪资,又能享受马来西亚低廉物价及优居环境,不少新加坡人表示会选择到吉隆坡买房居住。

仅在中马投资领域,就确定了“中心一城”、“东西两园”及“南北三路”数个超大项目的合作。

其中“中心一城”就是指“大吉隆坡计划”,“南北三路”则是纵贯马来西亚半岛的三条重要铁路项目。

第一条是南部铁路,第二条是东部沿海铁路,全长600多公里,投资额550亿马币;第三条就是隆新高铁,全长350公里,投资额超过120亿美元。

公共交通系统及地铁系统的改良会大大完善吉隆坡的内部交通环境,而南北三路的建设,则会大大加强吉隆坡与马来西亚其他区域包括新加坡的连接,让大都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

也就难怪2016年,马来西亚房价涨幅一如既往的优秀,而吉隆坡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下跃居全亚洲之冠了。

前景看好,投资回报可观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虽然房价在马来西亚是最高的,但与中国国内一线城市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据世邦魏理仕报告显示,马来西亚房价排名全球第99位,租金回报却排名全球第6位。

 

来源;明良

责编:Shelly Du

槟城对港人吸引力超吉隆坡 汇率下跌买楼变相打折 |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属较低入场费便可以置业的地方,在中国香港各大酒店周末不时有马来西亚楼盘的展销会。马来西亚近年来热门的一个置业地点是槟城,据StarProperty.my调查指出,2009至2014年初期,马来物业平均价格上涨了80%。另外,该网站报告亦指出,马来西亚将在未来5年内像中国香港一样,有能力购买物业的人不能再等待,否则他们将完全错过机会,因为马来西亚正在经历像中国香港这样类似的物业价格通胀情况。(马来西亚楼价

21世纪海外房地产部门董事杨曼莉表示,不少中国香港人近年热中投资马来西亚物业,而槟城在华人心目中尤其受欢迎,即使当地政府近年锐意发展的新行政首都布城也瞠乎其后。究其原因,当然是这个面积仅1048平方公里、比中国香港还小的城市,华裔人口比例冠绝全国,高达42.9%;加上楼价仅及中国香港四分之一,因而成为港人投资、度假、移民或退休的热门选择。槟城胜吉隆坡 政府降准汇价趋跌 买楼变相打折 | 马来西亚

吉隆坡房价多少钱一平?作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楼价贵绝全马来。虽然该国法例规定外资只能购买100万令吉(约150万人民币)或以上的住宅,但吉隆坡黄金地段住宅物业的入场费,动辄约300多万人民币,基本上已没有更低价的选择。若想以入场级别的预算投资马来西亚物业,槟城是较佳的选择,约165万人民币即可找到合适楼盘;加上近年令吉汇价反覆向下,马来政府又降准刺激经济,购买当地住宅变相打折,吸引力大为提升。

住宅密度低 交通方便

槟城由槟岛及威省组成,中间隔著槟威海峡。槟城首府乔治市(George Town)、著名的峇都丁宜海滩(Batu Ferringhi)及多个大型商场都坐落在槟岛,十分受游客欢迎;威省则以工业为主。住宅物业方面,槟岛主要为低密度豪宅,威省则有较多公共房屋。

槟城交通四通八达,槟岛及威省之间有两条行车大桥连接,分别是全长13.5公里的槟威大桥,以及24公里的槟城第二大桥,过桥时须按车辆类型缴费;亦可选择使用渡轮服务来往两地,十分方便。

另外,现时中国香港有直航机前往槟城,中国大陆直飞槟城只能从海口和广州出发。槟城是一个东西文化汇聚的城市,与中国香港相似,这从其历史古迹可见一斑。槟城辖下有5个县,槟岛占二,分别为东北县(Timur Laut)及西南县(Barat Daya)。

大型商场林立 市郊城市化

槟城是著名的旅游热点,人流有助带旺当地楼市。首府乔治市位于东北县,2008年获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康华利斯堡(Fort Cornwallis)是乔治市最古老的殖民地遗迹之一,城堡内有数台大炮,并设有展览室,介绍城堡的历史。建于1897年的张弼士故居(Cheong Fatt Tze Mansion),则是马来西亚现存最大的中国园林式府邸,亦是当地主要的旅游景点。

离开市区,来到槟岛乔治市市郊的丹绒道光(Tanjung Tokong),邻近有多个大型商场,如Gurney Plaza、Gurney Paragon、Precinct 10、 Island Plaza、TESCO等;著名的新关仔角小贩中心(Gurney Drive Hawker Centre)亦在咫尺,可享受琳琅满目的槟城特色美食。近年发展商纷纷在丹绒道光投地起楼,新式住宅大厦随处可见,尽管位处市郊,面貌却愈来愈都市化。

海外买家只可购150万人民币以上单元

楼价方面,去年第三季槟城整体住宅楼价指数报255.2,录得3.5%按年升幅;分层住宅楼价指数报277.7,按年升5.6%。售价50万至100万令吉(约75万至150万人民币)的住宅成交量最多,占整体14.9%;其次是30万至40万令吉(约45万至61万人民币),比例13.7%,现时租金回报约2厘至3.5厘。

有物业代理经纪提醒,海外买家投资马来西亚住宅,除只限选择楼价100万令吉(约150万人民币)或以上单位外,若购入单位后5年内出售,须就升值部分缴交30%税款;若在第五年卖楼,税率会降至5%。

 

来源:中国香港《明报》

排版:Shelly Du

责编: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