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富豪買了不住 曼哈頓空置豪華公寓知多少?

CitySpire是中城區(Midtown)的壹座72層摩天大樓。在它鋪滿大理石的大堂裏,熙熙攘攘的人群裹緊衣服抵禦寒冷。衣冠楚楚的門衛招呼著出租車,並打理著絡繹不絕的郵件。

不過,這座23層以下是寫字間的混合用途建築,並不像它看起來那麽擁擠。CitySpire位於西56街150號,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的對面,是曼哈頓占用率最低的建築之壹。根據紐約市獨立預算辦公室(New York City Independent Budget Office)的數據,其住宅層內有超過60%的房源是投資標的或臨時住所(pieds-à-terre)。

在紐約,非主要住宅比例最高的樓盤是位於西51街150號的行政廣場,其比例為74.4%

最近幾個月,紐約市房屋占用率(occupancy)問題已成為壹個熱點話題,有很多房屋的使用者是外國人,他們購買了昂貴的美國豪宅,但是壹年裏只住短短幾周時間。有些人認為這些購房者哄擡了房價;還有人哀嘆這些購房者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奧爾巴尼會議(Albany)已經提出壹項法案,將對價值超過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130萬元)的房產每年征收臨時住所稅。

盡管人們對這個問題抱有很大的興趣,但很少有硬性數據可供參考。預算辦公室作為壹家獨立的城市機構,應《紐約時報》要求,審查了紐約市的稅收數據。該機構認定,紐約市有近四分之壹的公寓未被當做主要住宅使用,而是作為臨時住所或用於放租的投資房產。

尼古拉斯·理查茲(Nicholas Richards)是CitySpire的壹名公寓租戶,可以近距離觀察這棟滿是臨時住所的樓盤。“如果妳在星期五或星期壹註意觀察大堂,就會看到有很多人在交換鑰匙,提著行李箱來來往往。”理查茲在樓內租了壹套單間公寓,周末則回到波士頓的家裏居住。

“全市有24%的合作公寓和共管公寓不是業主的主要住宅,”預算辦公室的副主任、負責這項調查的喬治·V·斯威廷(George V. Sweeting)說,“這些單元也並不都是臨時住所,很多有可能是投資者或開發商用來放租的。”

預算辦公室所使用的數據,都是基於紐約市合作公寓和共管公寓所享受的減稅政策而來的。近年來,市政府已開始將該政策的執行對象限定為主要住宅。預算辦公室是比較了2012年和本財年享受該減稅優惠的公寓數量,進而得出的結論。

這些數據可能低估了真實情況,因為預算辦公室並沒有考慮那些享受421a免稅優惠的公寓樓。因此,雖然按照外界的普遍看法,有些新建的共管公寓樓裏集中了許多外國購房者,但它們並沒有被包含在數據統計範圍內,比如One57和中央公園西15號(15 Central Park West)。

在曼哈頓,非主要住宅的比例占到了29%,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在中城區這類深受投資者青睞的社區,非主要住宅的比例高達44%。

“這其中,有很多建築是修建或改建於20世紀80年代,其中的戶型大多是單間公寓和壹居室這類較小的單元,”房地產估值公司米勒·塞繆爾(Miller Samuel)的總裁喬納森·J·米勒(Jonathan J. Miller)說,“壹般來說,戶型越小,作為臨時住所的可能性就越大。”

或許令人意外的是,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臨時住所的業主都是中產階級,”米勒說,“這些業主在市區有壹套單間公寓,但是家在郊區;又或者,這些公寓是他們的第壹套房,但他們選擇將這套房子保留下來放租。”

斯瓦納·庫魯甘緹(Swarna Kuruganti)就是這麽做的。2008年1月,她買了壹套公寓。公寓所在樓盤叫做麥迪遜綠地(Madison Green),位於東22街5號,是壹處氣派的建築群,包含424套單元,距離麥迪遜廣場公園(Madison Square Park)壹街區之遙,出了前門走幾步路就能到地鐵站。

“那時候,我想買房已經想了好幾年,也存了錢,所以雖然是在樓市的高峰期,我還是簽了約。”庫魯甘緹說,她買下了26樓的壹套壹居室,坐擁帝國大廈的景觀。

當時,作為管理顧問的庫魯甘緹是單身,需要經常出差。“壹年當中,我其實只有兩、三個月在家,”她說,“我會回家度周末,但是壹到星期壹早晨,我就又回到飛機上了。”她跟鄰居都是點頭之交,平常在大堂裏擦肩而過時會打個招呼。“但是這些高樓就像壹座座小城市,有那麽多的公寓和居民。就像是個自成體系的小世界。”她說。

在麥迪遜綠地住了三年後,庫魯甘緹結識了她後來的丈夫,他們搬到了新澤西州的布盧姆菲爾德(Bloomfield)。她考慮過要把紐約的公寓賣掉,但“那是我第壹筆真正的房地產投資,所有人都跟我發誓,這是壹筆很好的投資,我應該留著房子。”於是,現為初創公司Wellwatch.co創始人的庫魯甘緹開始將房子出租。

“月供比較低,部分原因是樓裏有很多公寓。而且這裏的位置很好,比較靠近市中心,”房地產公司花旗居屋(Citi Habitats)的助理經紀人納撒尼爾·福斯特(Nathaniel Faust)說,他幫助庫魯甘緹找到了現在的租戶,每月支付4500美元(約合人民幣28166元)房租。“由於物業費和房產稅比較低,斯瓦納可以用收來的租金支付月供,還有部分剩余。所以這樣的安排對她來說很好。”

在麥迪遜綠地當中,幾乎有半數公寓是非主要住宅。和獨立預算辦公室標出的許多房產壹樣,麥迪遜綠地的房價在其所在社區中相對便宜,現有壹套兩居室以189.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86萬元)的價格上市;而在附近剛落成的共管公寓樓麥迪遜壹號(One Madison)中,壹套兩居室的掛牌價為46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910萬元)。上述數據來自StreetEasy.com。

在獨立預算辦公室列出的榜單中,非主要住宅占比最高的樓盤是行政廣場(Executive Plaza),其比例為74.4%。2012年,行政廣場內享有減稅優惠的公寓有379套,而現在,在這379套公寓當中依然享有減稅優惠的,只有97套了。行政廣場位於西51街150號,允許業主按月出租他們的公寓,樓內的單元壹般都較小,“有些房子特別小,還不到400平方英尺(約合37平方米),”巴拉維地產(Barlavi Realty)的所有人派伊·巴拉維(Pej Barlavi)說,他對這個樓盤很熟悉,“難怪它的投資房占比最高,因為它的運營更像酒店而不是共管公寓樓。”

根據StreetEasy的數據,這棟樓內有12套公寓待售,包括壹套掛牌價7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54萬元)的壹居室,另外還有95套出租單元。

其他榜上有名的樓盤還包括,西49街393號的環球廣場三號(Three Worldwide Plaza),那裏有超過54%的單元為非主要住宅;東40街235號的範德堡大樓(Vanderbilt)內有近53%的非主要住宅;而在歐文廣場1號的澤肯多夫大廈(Zeckendorf Towers),該比例為51%。

在臨時住所和投資房產占比很大的樓盤裏,有些常住居民(full-time resident)表示,他們的大樓依然像個家。“雖然樓裏並非所有公寓都是自住房,但我認識很多業主,壹點也不覺得這裏是流動人口聚居區。”麥迪遜綠地復式頂層公寓的業主帕蒂·加盧齊(Patti Galluzzi)說。

2000年,加盧齊和丈夫為自己及兩個孩子購下了這套公寓。公寓帶壹座環繞式陽臺,城市天際線近乎壹覽無余。“這個地方很有家的感覺。”加盧齊說著,打量著她的客廳。客廳裏很有生活氣息,玩具丟得到處都是,文件和咖啡杯隨意放在餐桌上。

艾倫·艾伯特(Alan Ebert)對於自己住了48年的兩居室也是壹樣的感覺。這套房子位於西56街353號的旺多姆公園(Parc Vendôme)。根據預算辦公室的數據,在2012年獲得免稅優惠的公寓當中,現在約有半數不再具備減稅資格,因為它們是臨時住所或投資房產。但是對於身為該共管公寓樓管委會成員的艾伯特來說,這處樓盤壹點都不像空樓。

“我們這裏不是B&B(住宿加早餐)旅店,妳不能把公寓以短於三個月的期限放租,”他說,“這裏的社區感是很強的。我們剛舉辦了壹個歌舞表演晚會,現場大約擠了100名觀眾。”

雖然,通過預算辦公室的研究結果,可對整個紐約市的住房所有者現象窺豹壹斑,但是那些非主要住宅業主的真實人數,是很難被確定的,因為享有其他減稅優惠的樓盤並未被包括在預算辦公室的統計範圍內。其中有許多樓盤,享有的是優惠力度更大的421a免稅政策。

“獨立預算辦公室的數據不包括聯排別墅或421a樓盤,所以有很多疏漏,但是在已統計的共管公寓和合作公寓中,非常住居民的人數很多。”Social Explorer公司總裁、皇後學院(Queens College)社會學系主任安德魯·A·貝弗裏奇(Andrew A. Beveridge)說。Social Explorer是壹家跟蹤普查數據和人口統計信息的公司。

為填補數據空白,以便為圍繞臨時住所是否征稅的討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紐約市財政局(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Finance)上月(2014年12月——譯註)花了壹整個月的時間,對享有421a免稅優惠的公寓單元進行了所有權狀況的審查。

到目前為止,這是壹項艱巨的任務。“這很復雜,因為並未規定妳必須是壹名永久居民,才有資格享有421a免稅優惠,”財政局負責商業免稅事務的西奧多·奧伯曼(Theodore Oberman)說,“所以這不是我們通常統計的領域。”

為克服這壹障礙,該機構正通過查看業主的社保編號及其在紐約市的個人所得稅記錄,來審查公寓的所有者情況。到目前為止的統計結果表明,在享受421a優惠的曼哈頓樓盤中,大約有36%的公寓業主並不是常住居民,而常住居民的占比略低於此。然而這個結果也是不確定的,因為無法識別其余業主的身份。

房產所有者的問題之所以蒙上了面紗,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那些房子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的身份購買的,這樣做就無需提供社保編號。 “妳只需要打著有限責任公司的旗號來買壹套公寓,這樣他們就找不到妳了,”米勒說,“這簡直荒唐可笑。”

至於眼下已經獲得的數據,“它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收入越來越不平等,妳可以買壹套相對昂貴的公寓,而且不需要經常占用它,”貝弗裏奇說,“住房支出的曲線很奇怪。窮人得花很大壹部分錢來買房;中產階級在買房和還貸上的花費沒有那麽多;真正的富人會在住房上花很多錢,但只因他們買了很多套房子。”

想要了解更多美國別墅多少錢嗎?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在美國申請房貸:白人很容易 少數裔常遭拒

根據地產網站Zillow公布的壹個最新分析報告,亞裔、拉丁裔和非洲裔在申請房貸的時候要比白人更容易被拒絕。然而,亞裔社區的房地產價格目前已經超過了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水平,而非洲裔和拉丁裔社區的房地產價格仍然遠遠低於經濟危機前的高峰水平。

亞裔、拉丁裔和非洲裔在申請房貸的時候要比白人更容易被拒絕

根據地產網站Zillow公布的壹個最新分析報告,洛杉磯的非洲裔美國人在申請房地產貸款時遭到拒絕的比例最高,達到21.6%;拉丁裔則擁有17.5%的拒絕率,亞裔達到14.4%,白人則只有11.5%。同時,在全美,非洲裔美國人申請房屋貸款的拒絕率為27.6%,拉丁裔為21.9%,白人只有10.4%。

然而,經濟收入的差距也是少數族裔獲得貸款較難的壹個原因。Zillow的經濟學家哈姆福瑞斯(Stan Humphries)則指出,拉丁裔和非洲裔年收入要比白人少2萬美元。房地產中介人何愉珍(Charlotte He)說,在亞裔社區,如果房貸的頭款繳納得比較高、信用分數比較高,大部分亞裔都很容易獲得貸款。白人壹般支付10%到20%的頭款,但是如果工作不穩定,信用分數不高,獲得貸款也不容易。

何愉珍指出,現在很多銀行都有自己的標準,但銀行在接受貸款申請時都沒有看種族,因為壹般銀行都會受到監管,如果少數族裔遭到拒絕的比例比較高,聯邦很快就會介入,所以大部分還是比較公平的。她指出,銀行主要還是根據申請人的信用和工作情況來決定是否批準貸款,壹般來說亞裔的信用都比較好,白人也有信用好的,但是百分比沒有亞裔和華裔那麽高,所以壹些白人在申請貸款時也沒有那麽容易。

同時,根據Zillow的分析報告,目前房地產價格已經在恢復,而亞裔和白人社區的平均房價已經恢復到經濟危機前的最高水平,尤其是亞裔社區的房價甚至要比高峰期還要高9.6%,但是拉丁裔社區的房價仍然比最高水平低20%。

何愉珍則分析說,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幾年之前亞裔有雄厚的財力和信用,銀行願意給他們貸款,所以華裔和亞裔可以搬到喜歡的社區,而壹些白人、拉丁裔和非洲裔如果頭款付得不夠和信用不好就很不容易進入好社區。所以華裔和亞裔買房子的時候價錢就高,房地產市場好的時候,他們所住的社區房價就會高,這都是有因有果的。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紐約皇後區艾姆赫斯特 華人帶動公寓樓開發

皇后區艾姆赫斯特(Elmhurst)最近幾十年發生很大變化,已成為繼法拉盛之後,皇后區第二大華裔社區。移民、特別是華裔移民人數的增加, 帶動當地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到此建造新公寓,其中很多都出租或出售給第一或第二代華裔移民。

艾姆赫斯特百老匯大道86-55公寓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艾姆赫斯特有大批拉丁美洲移民融入,之後華裔、意大利等各族裔移民紛紛自此定居。如今,艾姆赫斯特已成為全市最具國際化的地區,人口也是全市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現在的人口數量為11萬人,比1980年增加了7萬2000人。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艾姆赫斯特居民的70%出生在國外。

艾姆赫斯特的經濟狀況也在發生巨變,吸引開發商不斷進入,建造出租公寓、共有公寓、獨立公寓等。根據StreetEasy的統計,2013年,艾姆赫斯特新建的公寓樓的銷售價格比現有公寓樓的平均價格高出60%,其中多為獨立公寓;新公寓的租金也遠高於市場平局價格。地產經紀指出,東艾姆赫斯特百老匯大道86-55號這棟兩年前建造的豪華公寓,一室一廳的月租金為2400元,比該地區的平均租金高出約三分之一。「這些新公寓正在改變著社區的面貌」。

市都市規畫局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裡,紐約市新增7萬5000名移民,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這些華裔移民中,選擇居住在艾姆赫斯特的人數最多。在艾姆赫斯特的主要商業區域百老匯街清晰反映了亞裔的湧入,這裡有很多華人麵包房、超市、亞裔銀行、餐館等。

為了迎合越來越多移民的需要,開發商積極建造新住房,Queens Pointe是該地區最大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之一。其開發商吳Steve和Harry Miller於2013年以近5500萬元買下位於皇后大道90-02號、占地為26萬平方呎的土地,這裡原來聖約翰醫院,四年前被人以2200萬元買下。發商吳Steve和Harry Miller計畫投資4500萬元在此建造擁有150戶出租公寓的大樓。項目預計明年面向市場,將有包括套房、一室、兩室共144個單元,還有八個樓頂單元,租金最高可望達到每平方呎45元,意味著一室一廳的月租將高於2500元。

位於百老匯和皇后大道交口處的公寓樓,83個單元在該公寓於2012年進入市場的六個月內全部售出。亞裔開發商正在計畫街對面的一個更大的開發項目,擁有130個單元,透過公寓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曼哈坦。

亞裔投資商在艾姆赫斯特的開發項目還包括位於皇后大道70-32號、擁有69個單元的獨立公寓大樓;華裔地產商徐家樹以2600萬元買下皇后購物中心後面Justice大道88-18號,計畫建造公寓樓。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紐約曼哈頓房市“壹路狂飆” 房價十年大漲四成

近年曼哈頓房地產向上狂飆,一份剛出爐的房產十年報告指出,十年來曼哈頓平均房價攀升40%,其中受國際買家投資而沖高房價的連排屋(townhouse)房價十年間增長50%,豪華共有公寓(condo)價格更翻漲64.4%,2014年的曼哈頓平均房價及成交量皆創下歷史紀錄。

曼哈坦房價十年間大幅增長,其中豪華合作公寓(co-op)及共有公寓(condo)價格翻漲達64.4%。(截自Douglas Elliman報告)

房地產經紀公司Douglas Elliman新近發佈曼哈坦2005年至2014年十年房地產發展報告,指出曼哈頓平均房價在過去十年上漲40%,曼哈頓平均房價達170萬元,創下曼哈頓房市26年來的新高紀錄;且2014年的房地產成交量也較2005年高出25.3%,是曼哈頓房市30年來的第三高,足見曼哈頓的火熱房市。據地產新聞網The Real Deal報導,報告作者、地產評估公司總裁米勒(Jonathan Miller)稱2014年為「現代歷史上最活躍的市場之一」。

報告指出,合作公寓(co-op)的市佔率(market share)雖自1989年的70.7%下降至60.2%;不過合作公寓售價卻大幅成長,就售價中位數而言,2014年售價中位數達74萬元,比2005年的36.5萬元上升16.5%;若以平均售價來看,2014年的平均售價達150萬元,比2005年的100多萬元上升46%。

2014年的共有公寓市佔率則比1989年的29.3%提高至39.8%,其售價中位數是各種類型房屋中十年間上漲最多的類型。2014年售價中位數達135萬元,是2005年96萬1000元的40.5%;平均售價也自150萬元上升至210萬元,成長比例達40.1%。

連排屋只有市佔率的2.5%,不過十年來漲幅居增,米勒認為,連排屋房價多為國際買家所衝高。連排屋售價中位數十年來自310萬元上漲至410萬元,漲幅30.2%;平均房價自390萬元大幅上升到590萬元,漲幅達51.1%。Douglas Elliman總裁Steven James看好住房投資,「顯然十年前買連排屋的屋主現在都坐擁金山」。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瞭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3月美國移民排期表出爐 EB-5不需排期

美國國務院9日如期公布了2015年3月的移民排期表。對於大陸出生的申請者,各項類別均未出現排期倒退現象。非技術勞工壹類自上個月取得進展後,又壹次出現停滯現象。

親屬移民

2月親屬移民排期表
3月親屬移民排期表

F1:美國公民成年未婚子女

F2A:美國永久居民的配偶和未成年未婚子女

F2B:美國永久居民的成年未婚子女

F3:美國公民的已婚子女

F4:美國公民的兄弟姐妹

親屬移民排期方面,中國大陸出生的申請者與港澳臺的申請者排期仍是齊步前進。排期進展速度最快的仍是F2B類別,向前推進了1個月15天,目前排期進展為2008年7月8日。F2A類別向前推進1個月13天,目前排期進展為2013年6月22日。F4類別向前推進1個月 ,目前排期進展為2002年5月15日。F1、F3類別進展未超過1個月,分別向前推進10天和21天。

職業移民

2月職業移民排期表
3月職業移民排期表

EB-1:傑出人才,傑出教授或研究人員,跨國公司行政主管和經理

EB-2:具有高等學位的專業人員;在藝術、科學或商業領域具有特殊技能的外國人

EB-3:沒有高等學位的專業人員、技術工人、非技術工人

EB-4:特殊人員移民,包括宗教工作人員、美國政府的特殊海外工作人員、前巴拿馬運河公司的工作人員、國際組織的退休工作人員、國際組織工作人員的家屬、美國軍隊成員

EB-5:投資移民

職業移民排期方面,對於中國大陸出生的申請者,EB-2的進展最大,取得5個多月的推進,目前排期進展為2010年9月1日。EB-3排期放緩,向前推進目前排期進展為2011年10月22日。非技術勞工壹類又開始“原地踏步”,目前排期仍為2005年8月15日。EB-1、EB-4、EB-5不需排期。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紐約豪華公寓背後的神秘買家 “借殼買房”隱瞞身份

位於曼哈頓中城的時代華納中心俯瞰著中央公園,有的公寓以千萬美元成交,買主卻是名字奇怪的實體公司。《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在裝飾著暗色玻璃幕墻的那棟大樓背後,大部分業主竭盡全力地不讓自己的身份泄漏,將公寓登記在信托機構、有限責任公司或其他能隱藏他們姓名的實體名下。

大富豪湧入曼哈頓“借殼”購買豪華公寓大樓,手法隱秘,有些交易幾乎無跡可尋

通過揭開200多家空殼公司的秘密,《紐約時報》記錄了曼哈頓這棟標誌性建築十年裏的所有權情況。全球資本改變著這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而這裏則是供這些資本駐足的壹處驛站。

許多業主代表了美國富人階層的壹個橫截面:高管和名流,醫生和律師,科技行業企業家和華爾街上的操盤手。

但紐約時報也發現,有錢的外國人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其中至少16人是政府調查的對象,不是以個人的身份,就是以公司老板的身份。已有四名業主被捕,另有四人因違法活動而被處以罰款或其他懲戒措施。

同時,空殼公司的所有權結構被掩蓋得密不透風,要想查清真相異常艱難,只有個別案例有跡可尋。

文章以時代華納中心(Time Warner Center)的幾套公寓為例。那棟大樓74層編號為74B的共管公寓在2010年被以156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買主是壹家名為25CC ST74B有限公司的秘密實體。該實體可以追溯到前俄羅斯參議員、銀行家維塔利·馬爾金(Vitaly Malkin)的家族。因為涉嫌與有組織犯罪有關聯,馬爾金曾被禁止進入加拿大。

去年秋天,另壹家空殼公司出資2140萬美元,從名為迪米特裏奧斯·孔托米納斯(Dimitrios Contominas)的希臘商人手裏買下了同壹樓層的另壹套共管公寓。壹年前,孔托米納斯在希臘的壹場反腐行動中被捕。

往下幾層,是另壹家空殼公司“哥倫布天際線”(Columbus Skyline L.L.C.)擁有的三套共管公寓。《紐約時報》中文網說,該公司屬於壹個名為王文良的中國商人的家族。在新澤西州,這位承包商的建築公司被發現讓工人住在危險且不衛生的地方。

文章說,外國業主包括來自俄羅斯、哥倫比亞、馬來西亞、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墨西哥的政府官員及其親信。

他們得以豪擲數以百萬計的美元購買房產卻幾乎未遭到質疑,是因為美國的法律促進了這些資金的流動。通過空殼公司,這些資金基本上無跡可尋。

大量資金正前所未有地在全球不受約束地流動,其動機可能是腐敗和避稅,也可能是投資戰略,而經濟越來越不分國界,轉移和隱藏資產的途徑也在激增,使得這種流動成為可能。

這股資本洪流來到倫敦、新加坡和其他金融中心,催生了外國超級富人的專屬地帶,隨之而來的是怨恨之情和有關階級不平等的爭議。在重塑城市面貌的玻璃和鋼鐵大樓裏,階級不平等變得有形起來。

在紐約,9·11襲擊過後,這股資本洪流選擇了時代華納中心作為著陸地。即便十多年過去了,中央公園的南邊也建起了壹排摩天大樓,時代華納中心壹直是這種全球化現象在紐約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相互交織的趨勢:流入高端房地產市場的外國資金日越來越多,使用空殼公司的做法愈演愈烈。

根據PropertyShark網站的數據,紐約市售價超過500萬美元的共管公寓每年的銷售額為80億美元左右,是10年前水平的三倍還多。去年售出的此類共管公寓中,超過壹半被賣給了空殼公司。

時報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壹個不透明的經濟體獲取海外財富的運作機制。由於缺乏相應的動機,也沒有法律上的義務,參與高端房產銷售的壹系列人員——律師、會計、經紀商、代管代理、房地產中介、公管公寓董事會和建築工人——通常對自己職責之外的情況壹無所知。正如時代華納中心前公管公寓管理者魯迪·陶舍爾(Rudy Tauscher)所說:“大樓裏的工作人員不知道錢是從哪來的,我們也不感興趣。”

空殼公司的所有權結構被掩蓋得密不透風:為了揭開在時代華納中心擁有共管公寓的空殼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時報花了超過壹年的時間,搜索了20多個國家的商業和法庭記錄,采訪了數十位了解該樓盤的人士,研究了數以百計的公開地產記錄,將出現在房契上的律師或親屬姓名與真正的買主對應了起來。

然而有些時候,要想確定空殼公司背後的資金來源幾乎是不可能的。購房者可以使用會計、律師或親屬的名字來註冊壹家空殼公司。購買公寓的通常不光是個人,還有投資者團體和大量的購房者家庭成員,這讓購房資金的來源變得更加模糊。此外,空殼公司的所有權可以隨時轉移,不會顯示在房產記錄上。

高端房地產市場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透明,對於想要隱瞞財富的海外人士也更加具有吸引力,雖然與此同時,美國正在敦促其他國家幫助自己止住以避稅為目的的資金外流。盡管執法官員非常擔心空殼公司為非法所得提供了掩護,要求更大公開性的努力都未獲成功。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多倫多公寓出租火熱 建商轉向投資出租樓

多倫多的公寓租賃生意有愈來愈興旺的趨勢,因此一些公司近來開始大批收購共管公寓,再投入租賃市場牟利。

開發商紛紛在多倫多市中心的熱門地段建造租賃公寓大樓,甚至不惜將建造到一半的共管公寓大樓改為租賃公寓樓

例如準備在雪朋街與布魯爾街(Sherbourne and Bloor)街口興建的49層共管公寓大廈Selby,售樓處才開張,便有機構投資商提出,買下全部441個公寓單位,然後將之改成專供出租的公寓大樓。在多倫多市區,推出完全用於出租的公寓大樓,為數十年來首見。

況且,這不是孤立的例子。據多倫多星報報導,西鐵城開發集團(Cityzen Development Group)總裁克里格納諾說,他也在和數位機構性投資者商議,在原來打算建造共管公寓的建地上建造出租公寓大樓。

克里格納諾分析,這麼做有兩大原因:一是房租增長很快,經營出租公寓大樓相當有利可圖。二是很多人現在買不起住宅,尤其是不少人拿不出購屋的首付款,因為即使是相對廉宜的共管公寓單位,在大多倫多地區的平均價格都已上升至45萬4476元。

以前因經營租賃公寓生意不如建造共管公寓那麼好賺錢,擁有和管理約1萬7000個租賃公寓單位的明托集團(Minto Group),早已轉行建造共管公寓,可是30年風水輪流轉,明托集團目前又打算轉回老本行,打算建造租賃公寓大樓。該公司的執行長羅傑斯說,興旺的共管公寓市場顯示出,存在著對租賃公寓強烈需求的深厚基礎。

同樣在尋找建地建造租賃公寓大樓的帝國社區公司(Empire Communities)副執行總裁高利尼說,租賃公寓市場看好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多倫多工作機會多,人口增長快。

房地產業者紛紛看好租賃公寓市場,甚至導致發生這樣的怪事:計畫在國王西街(King St. W.)建造的三幢共管公寓大樓,在開發商收取181位訂購者訂金三年後,最近悄悄決定將訂金全部歸還給訂購者,因為開發商要將之全部改為租賃公寓樓。

大多倫多的供租賃用的公寓空置率相當低,長年維持在1%左右,市中心的空置率更低。而且大多倫多地區的公寓租金地區差價也極大,在最熱門的市中心卑街(Bay St.)一帶,新建共管公寓大樓內的兩睡房單位月租可達將近3000元,比多倫多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同樣單位高出約一倍。這就是一些機構性投資商及房地產商極力設法在市中心尋找建地建造租賃公寓大樓的原委。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加拿大,了解加拿大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60年前300美元購入紐約長島土地 如今價值110萬美元

紐約長島漢普頓地區一塊三分之一畝的地產,1956年被一位漁民以300元購進,如今這塊地上市求售,喊價110萬元,不到60年漲了超過3660倍。

長島蓋了一棟小木屋的這塊土地,不到60年,價值漲了超過3660倍

現年79歲的屋主萊斯特當年購下這塊地後,用1萬5000元蓋了一棟只有一個臥房的小木屋,這塊地位於地價高昂的南Amagansett,距高檔社區「印第安井海灘」只有一哩,包括前披頭四主唱保羅麥卡尼等許多影視歌壇名人,都是他的鄰居,當地一棟豪宅最近以400萬元售出。

代理商艾利曼房地產公司表示,這塊地便於進行改造工程,可建一座4000平方呎的豪宅,還可建一個50呎長20呎寬的大游泳池。

萊斯特說,他1950年代建造了一棟木製的房屋,費了好大力氣。他說,聽到他的土地現在價值110萬元,感到很震驚,他認為這是漢普頓名聲在外的結果,許多名人和銀行家都在漢普頓買房置地。

艾利曼房地產公司的經紀人羅德說,這塊地的標價高,是因為其位置獨特,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地方。

漢普頓地區不僅是富人購置房產的理想社區,也是百萬富翁的避暑度假地。漢普頓的部分豪宅每年夏天上市出租,兩個月的租金可能就要百萬元。

漢普頓地區的許多豪宅都比擬五星級的度假聖地,有室外游泳池、網球場、籃球場、保齡球道、室內壁球館等健身設施。

房地產經紀人羅德說,如果買主不喜歡小木屋,可以拆掉,因為光是這塊地的價值就是100萬元。他說,迄今有興趣的買主都是建築商。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曼哈頓10萬美元舊樓 42年後賣出5500萬高價

攝影師梅塞(Jay Maisel)42年前以10萬2000美元,買下曼哈坦下城包厘街190號的六層舊樓做為家人的居所,現以5500萬美元賣給開發商,成為紐約最賺的房地產交易之一。

攝影師梅塞42年前買的建物看起來像廢棄屋,但賣價高達5500萬美元

這棟原為銀行的樓宇當年興建時精雕細琢,可是年久失修,外牆布滿塗鴉,在宏偉的曼哈坦橋陰影掩蓋下,許多人以為是廢屋。

但是,隨著蘇荷區從破落迅速改頭換面,成為生氣澎湃的新興高雅地區,這棟舊樓成為房地產經紀人和開發商積極爭取的目標。

「每日郵報」報導說,這棟1898年落成的大樓,內部約有3萬5000平方呎空間和72個房間,原為Germania銀行,梅塞家人雖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是至今仍保留許多銀行設施。

梅塞夫婦與一個女兒把下面三層做為藝廊,四樓曾經租給已故普羅藝術家Roy Lichtenstein。銀行的金庫仍在地下室,據說有普通統艙公寓大小。梅塞家人仍在使用當初的銅造籠式升降梯,一樓也還看得出銀行出納員櫃台所在。

一樓和二樓天花板高達18呎,其餘樓層則有11呎高。餐廳有錫板牆面,另有地下室和可眺望曼哈坦景觀的屋頂陽台。

梅塞家人的居所主要在最上面兩層,所有臥室、洗手間和一個宴客用的大廚房都在六樓。

梅塞夫婦2008年曾接受「紐約雜誌」訪問,表示雖然維持這棟大樓很花錢,可是他們無法想像把房子賣掉。

梅塞說:「我也夢想把房子賣掉大賺一筆,以後不必再為錢傷神,可是我們要住哪裡,只有三個房間的公寓嗎?」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美國房市持續升溫 警惕5大潛在威脅

經濟學家與房產專家多預期,2015年房市可望升溫,不過仍有一些因素會成為復甦之路上的攔阻。

2015年美國房市有望繼續升溫,但買家需警惕壹些潛在威脅

1. 機構投資人獲利了結:美國房市復甦,大型投資公司扮演重要地位,過去幾年他們購買許多房子出租,現在可能認為增值已經很多且房價成長趨緩,決定獲利拋售。

RealtyTrac的報告指出,2012至2014年間,機構投資人至少買進20萬戶房子,現在若出售2012年購入的房產,將可獲得38%至43%的報酬,提升投資人退場的動力。數據顯示,所有房屋銷售中,機構投資客去年10月占15%,今年1月增至20%。

2. 外國人不再購買:近年來美國房市回溫部分受益於外國買家,不過隨著美元走強,房價相對變貴,可能形成海外投資客的阻力。當前中國買家仍然很多,但俄國與歐洲經濟不佳,這兩個地區的投資客數量減少。此現象在加州最明顯,外國買家已驟減25%。

3. 收入增長不及房價攀升速度:國內就業市場雖然逐漸回溫,但薪資水準改善步伐過慢。房產資訊網Trulia經濟學家寇可(Jed Kolko)說,民眾即使有意在某地落腳,收入卻無法負擔房價。

4. 貸款公司標準過高:穆迪公司(Moody’s Analytics)首席經濟學者詹迪(Mark Zandi)指出,買家申請房貸受阻,才是房市的最大危機。雖然房地美與房利美都放寬貸款標準,其他公司未必會跟隨。事實上,許多貸款機構仍不願貸款給沒有完美信用,或是付不出現金訂金的買家。

5. 房貸利率劇增:雖然目前房貸利率並無立即上升的跡象,但聯準會何時升息大家都沒把握。Zillow經濟學家亨弗利(Stan Humphries)說,房貸利率若升到6%,將猛烈衝擊如舊金山等高房價地區,屆時房價恐跌,銷售隨之下滑。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