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为何热衷海外购房投资?

中国买家海外购房有多“慷慨大方”?在截至2014年的6年里,中国人在全球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达390亿美元,而2008年的投资额只有9200万美元。据仲量联行数据,2014年中国房地产海外投资达到165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46%。仅去年上半年,中国私人海外房产投资额接近50亿美元,远超2011年及2012年全年规模。

中国富豪为何热衷海外购房投资?

 

新加坡房源推荐

中国富人们在海外购房、买奢侈品,数字都是惊人的。这丝毫不令人惊诧——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角之一,富起来的中国人亦对世界充满前所未有的好奇,对于海外的东西看啥都好,因而慷慨得很,这符合资本的特质和人的本性。当年日本人从战后废墟实现经济腾飞时,日本资本也是纵横全球,甚至让美国人担忧日本会买下整个美国。

目前,中国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海外购资产的热情不亚于当年的日本。而且,由于中国的市场广阔,法治、市场、体制、机制,依然处于正在完善的阶段,中国创富时代才刚刚拉开大幕,中国海外购的大戏尚未达到高潮。因此中国人的海外消费行为还将持续扩大。

当然,中国人海外购房既有资本自由流动的普遍理性,亦有耐人寻味的其他因素。

譬如,中国楼市泡沫化带来的市场警讯,让中国富豪对中国楼市缺乏信心。当然,也因为中国富豪“吃饱”了国内房地产,甚至通过多轮次投机在中国楼市榨足了油水。譬如,中国物权法保护的不健全,让一些富豪觉得资产全部放在中国市场“一个篮子里”不太安全,购买海外房产或其他资产,也是富人“投资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的策略。还有,一些掘取“第一桶金”存在原罪的富豪或者有政商不当交易的富豪,对于在华置业有被“秋后算账”的恐惧感。

因而,购买海外房产或其他资产,不管其动机如何,都是必须面对的命题。即倒逼中国社会的法治化、市场化。法治建设完善,权利保障公平,财富保障到位,可维持社会群体的良性有序。惟其如此,中国富豪才不会和权力有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更不会有焦虑不安的原罪恐惧。市场化则体现有秩序、有规则的竞争常态,在此态势下才会形成健康的全民创富观。不正常的“仇富”心理才不会在中国社会蔓延。

当然,中国富豪扎堆出去,也是不正常的。据悉,中国23年来有近千万富豪移民,带走资产28000亿元。移民性质的资产外流,甚至可能导致“钱留海外,债留国内”,是值得警惕的现象。

和一切行为带来的辩证评价一样,中国富豪海外购的慷慨,在让海外相关业者(如房地产业)感到惊喜的同时,也会让当地民众感到不适。

但是最大的舆论反应还是出现在国内。按最新发布的胡润百富榜,中国超高净值人群约17000人,总计资产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平均资产规模18.2亿元人民币。这些超高净值人群,超过八成有海外投资需求,目前已有半数在进行海外投资。海外投资目的以企业国际化和资产配置分散风险为主,二者分别占49%和46%。

在国内存在“仇富”情绪,在海外又被嘲“钱多人傻”,这是中国富人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根本而言,中国富豪的消费选择,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资本流具有趋利选择的属性,全球化时代更给予这种选择以动力。承认资本流选择的自由,又提供完善的亲商环境和更好的创富市场,才是中国社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内外有别 个人海外购房留神法律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对外房地产投资增长200多倍,投资总额达到337亿美元左右,仅2014年上半年私人海外房产投资规模就接近50亿美元。那么,海外购房投资是否真如中介宣称的那样一帆风顺?个人购房又当防范哪些法律风险?

内外有别 个人海外购房留神法律风险

海外购房法律风险几何

因国情不同,各国对于房产物业的法律规定亦不相同,再加上购房者往往通过中介了解投资地产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容易使海外购房者对东道国法律不了解或疏于法律审查,造成以下法律风险:

对东道国的法律规定理解有偏差,造成购房目的不能实现。国内购房人海外购房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绿卡”或者免签权,方便日后子女留学以及出境。但是,大部分国家并非购买了房产便给予购房者永久居住权,往往还需购房者满足一定的前置条件。比如,葡萄牙规定在葡萄牙购买50万欧元以上的房产即可办理临时永居卡,而在西班牙外国人只要购买西班牙主权债务或房产,就可以获得居留许可,但是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移民手续完成以后还需要通过语言考试才能获得正式的永久居住权,考试难度相当于雅思六分,并且考试采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通过者寥寥无几。

对维权难度预估有偏差,出现纠纷难解决。不少以投资为目的的海外购房人,误认为国外法律完善,维权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澳大利亚法律虽然规定物业在落成的7年内如果遇到质量问题可以追究建造商的责任,但是没有亲戚朋友在当地当“参谋”的话,维权诉讼不仅涉及到较高的律师费用、漫长的诉讼过程以及地方法律保护,而且手续繁琐,效果更是不能期待。

对东道国开发商的实力信誉缺乏深层次了解,导致利益受损。在中国海外购房热潮的带动下,国外也雨后春笋般涌现了众多房地产开发商,这些开发商规模较小,实力普遍较弱,易受经济形势影响。同时,国内投资者往往缺乏途径全面了解这些房地产开发商的实力,武断投资后容易留下财产不安全的隐患。曾经发生过因经济波动,西班牙当地银行在房地产开发商破产之后,强行扣押购买人的房产证,逼迫国内购房者替开发商还钱的事例。

个人海外购房功课不可少做

虽然海外购房存在法律风险,不过法律风险具有可预防性,海外购房者在购房过程中做好以下功课,慎重出手,还是可以实现投资安全最大化的。

一是了解当地房价构成。海外住宅物业通常是将房价和土地价格分开计算,房产用途不同,土地使用时间亦不相同,部分别墅拥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权。购买时明确土地使用年限便于预估房产价值,也能减少日后纠纷。

二是时刻关注东道国针对国外购房人的政策变化。各国和地区对境外人士购房的限制各不相同,有紧有松。比如贷款政策方面,部分国家给予国外购买人同等的银行贷款政策,而有的则是给予更为严格的贷款政策。同时,各国针对国外购房人的政策也会随着社会和市场形势变化而改变。比如,部分国家在经济低迷时一度采取购房换“绿卡”政策,随着中国人海外购房趋热,不少国家又取消了这一“优惠”政策。

三是留意合理避税途径。在海外购房,一定要关心所在地区政府的各种免税优惠政策并充分利用好各种避税的方法,以增加自己的投资收益。以澳大利亚为例,购房贷款所产生的利息、装修翻新费用、赴澳大利亚考察房产的费用、律师代理费、验房费等等,都可以用来抵税。

四是留神“养房”成本。海外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和国内是有区别的,通常须缴纳契税、土地税、印花税以及增值税。但是不同国家征税种类和比例又有区别,如契税仅是部分国家征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征收标准一般为房价的1.5%左右;欧美国家主要征收土地税,一年一次,缴纳金额由政府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物业价值评估确定;也有些国家如英国,出于鼓励,对在当地购房的海外人士均不征收房产增值税。另外,不是所有国家的政策税收都对投资客有利,很多国家在除房产增值税外,出租获利也要交税,并非所有的租金都归房主拥有;有些海外项目购买时价格听起来很便宜,但是“养房”成本很高。

房屋购买后,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及时缴纳日常物业管理费和房贷:物业费的缴纳关系到房屋的妥善管理,房屋长时间空置将直接影响房屋的增值以及出租收益。此外,按揭贷款的还应及时还贷,拖欠银行按揭贷款将直接影响到购房者的信用记录,不仅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也将使购房者日后在该东道国处处受困。二是注意风险防范。购房者可选择购买相应的财产保险,达到财产保值的目的。比如在沿海城市购买房屋,灾害性天气对房屋的损耗较大,购房者可以考虑购买相应的灾害险,以确保财产安全。

国人亲睐 泰国旅游业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

近年来,国人非常青睐赴泰旅游。泰国旅游的景点有很多,从普吉岛到芭提雅,再到清迈,每一处都让人想要留下来的冲动。泰国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区有“天使之城”曼谷、“东方夏威夷”芭堤雅、“泰国明珠”普吉岛、“泰北玫瑰”清迈、“椰林海岛”苏梅岛和“金汤城池”大城等。

国人亲睐 泰国旅游业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

泰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旅游业在泰国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推动下,成为泰国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泰国也逐渐成为 很多华人理想的度假和长期居住地。随着我国出境游市场蓬勃发展,出境游正从早期的猎奇式、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追求品质、享受心灵真正放松的安家深度游 转变。

近几年,曼谷和其他泰国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逐渐成为各路资本角逐的圣地。旅游产业的带动使得泰国已成海外房产投资者的首选。

自泰囧以来,泰国旅游在国内急速升温,泰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经济在各个领域保持着活力,其房地产业最为突出。根据泰国政府的统计,泰国房产近一半是由外籍人士持有。目前有180万的外国退休人士在泰国生活,这其中大部分是欧美、日本人士。

泰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不仅依赖于各国置业者的购买力,还有其他利多因素,如境内享有常年热带气候、合理的生活指数、热情好客的民族习性、优质海滩等。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总体上升,海外置业已经不再只是为了赚钱或是移民,而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资产合理配置。

泰国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也开始大规模地置业,并将该产业作为第二个度假屋、或成为永居地。在泰国,有多种物业类型供买家选择,从经济实惠的30,000美元以下的开放式公寓,到超过300万美元的豪华海滨顶层公寓,应有尽有。

近几年,泰国房价稳步增长,房地产市场购房需求越发强劲。以泰国首都曼谷为例,2014上半年度统计显示,曼谷公寓每平方米价格自2013年底 的8.8万泰铢上升至9.4万泰铢,价格上涨7%。而高层建筑(八层以上)公寓平均价格为10.4万泰铢,高于八层以下每平6.7万泰铢的公寓价格。

有人认为每平近10万泰铢的公寓价格过高,但随着土地和建筑成本飞涨,这个价格已被民众接受。近轻轨站的公寓价格更高。曼谷北部和东部皆有68%平均入住率,属热门地区。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曼谷生活工作,需要购房和租房的人群在扩大。目前,中国人最喜欢曼谷两个地方,拉差达和拉蓬,两个地方房屋租金一般在1.5万泰铢-3万泰铢,交通又很方便,很受大家欢迎。

李嘉诚折价出售中国香港楼盘 9小时套现43亿元

李嘉诚一路甩卖内地资产的同时,在中国香港也没有放慢脚步。

继2014年七五折大幅优惠之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再次在中国香港推出折价楼盘。

据中国香港《大公报》报道,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以8折优惠促销将军澳日出康城的某一楼盘,推出的740套房源在9小时内套现55亿港元(约合43.5亿元人民币)。该楼盘也成为一手房单日销量最高及吸金最多的楼盘。

李嘉诚折价出售中国香港楼盘 9小时套现4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4年,李嘉诚就曾推出折价楼盘,以买房人统一享受减免25%的优惠吸引购房。但是七五折甩卖的举动也让人揣度,李嘉诚如此精明之人,为何要降价销售。

李嘉诚家族自2013年8月开始加快抛售内地房产,2014年期间也并未停止抛售行为。2015年1月26日,作为李嘉诚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中国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市政协常委赵国雄在上海“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两年,内地房地产市场将面临调整,房价极可能下降。赵国雄透露,早在几年前,长江实业便不再涉足内地房地产投资,原因是内地地价太高,觉得赚不到钱。

虽然赵国雄希望外界不要过分解读“抛售资产”,但是李嘉诚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一路甩卖内地以及中国香港资产。2014年2月11日,长实旗下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置富产业信托公告,将以6.5亿港元(约合5.2亿元人民币)出售位于中国香港新界的商业地产物业盈晖荟,而这也是该公司11年来出售的首项资产。

除了房地产资产,李嘉诚也加快了旗下其他资产的出售。过去两年,李嘉诚出售了百佳连锁超市部分股权;从中国香港电灯股份的上市中募集了31亿美元;其次子李泽楷抛售中国香港电讯1.18亿股,套现近11港元。在内地又先后抛售了广州西城都荟、上海东方汇经中心等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诚在出售内地、中国香港资产的同时,却大举在欧洲收购资产。

据媒体报道,过去两年,李嘉诚一边套现近130亿美元的资金,一边向经济恢复缓慢的欧洲新注入300亿美元。在整个欧洲市场,李嘉诚购买的资产包括基建、电讯、能源等。

和记黄埔2014年中期业绩中,欧洲业务贡献集团总利润为39%,较2013年同期增长18%,超越了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利润总和。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去年中国香港经济并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香港楼价却一直在飙升。根据金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香港整体房价累计上升13.3%,高于2013年的7.7%涨幅。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六连升”,6年累计涨幅达到1.65倍。

据了解,中国香港目前普通新盘600万港元只能买到两房,三房的卖价为800万港元,而四房已经超过了千万港元。相比之下,上述长实最新折价促销的楼盘定价较低,也是该楼盘热卖的原因之一。该盘以三房600万港元、四房800万港元作为卖点,吸引了不少购房客。

在此次长实推出的房源中,最贵的一套房源位于65楼LA室,面积为1139呎(约合105.8平方米),定价为1440万港元,折后价格为1159.2万港元(约合916.9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该房源折后每平方米价格约合8.67万元人民币。

2015年的新加坡房市 买家市场中的进场良机

市场实例显示,售价大众化的私宅项目仍能吸引买家。低利率环境,再加上发展商审慎的订价策略,也会扶持这个趋势持续下去。

于2013年6月实施的房屋总偿债率(TDSR)措施,可说是过去几年旺热楼市的一个转捩点。 这一系列降温措施和金融限制推出之后,不仅房产买家的购买能力降低、置产费用升高,产业发展商的新项目和销量也出现了显著减幅。

2015年的新加坡房市 买家市场中的进场良机

新加坡房源推荐

2014年的新房销量从2013年的1万5162个单位锐减至7437个单位,下跌了50%。在同一个时期,发展商推出市场销售的新单位也减少了51%。此外,私宅价格也从2013年第4季开始呈现下滑趋势。

房屋销量受到冲击

新加坡房屋销量在房屋总偿债率推行数个月后即受到冲击,但新加坡房价却在2013年第4季才开始出现显著影响。市区重建局的私宅价格指数连续下滑了四个季度。此外,所有地区的非有地住宅价格指数也同样下跌。值得注意的是,一向因需求强劲而被认为更具弹性的大众市场,也开始出现房价调整迹象。

根据博纳集团总裁伊斯迈分析:“买家、发展商和有关当局之间的关系将会持续下去。买家相信会更善于挑选,并且扣着他们的购屋决定,因为他们看好2015年和2016年期间将有更多房产项目竣工,带动房价到时下降。至于发展商会继续谨慎地挑选推出新项目的时机,并且寄望政府介入,取消一些房地产降温措施。不过,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倘若房价没有显著降低,当局似乎没有充分理由来放宽降温措施,而事实上,房价至今只是稍微下降而已。”

伊斯迈认为:“对房地产市场来说,2015年预料将是充满挑战性的另一年。新单位推出市场的表现将取决于发展商是否能够制定适当的价格策略,准确地反映当前的市场情绪。买家也会对价格和单位总金额保持敏感,他们只有在相信某一个房产确实物有所值的情况下,才会进场。”

2015年买家市场展望

由于买家在购买房产时的态度更谨慎,2105年的私宅市场预料将是不明朗的一年。

政府推出的多个措施已有效地抑制了各类型买家的需求。不仅一些特定买家因房屋总偿债率的金融管制措施而被迫退出市场,一些符合条件的买家也因此调低了购屋预算。与此同时,日趋放缓的转售组屋价格也大大影响了准备提升组屋者的买气。

价格合理和地点优越的优选房产项目将会继续吸引买家进场,但是,由于潜在买家减少,以及发展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房价预料将面对下滑压力。这个情况将随着接下来陆续推出的私宅供应而进一步恶化,对买家更为有利。

尽管房市疲弱,买家仍对售价吸引人的新项目趋之若鹜,纷纷涌至房产陈列室参观。

2015年亚洲房地产 对外资本输出将创新高

今年亚洲房地产对外资本输出将加速增长,而外来资本更将突飞猛进。

亚洲资本市场与投资服务董事总经理邓文杰预计,今年区域内的房地产外来投资将增长102%,是2014年的三倍以上。整个亚洲办公楼市场的新供应量将增长152%至1亿平方英尺左右,市场机遇大幅增多。上海、中国香港及新加坡仍然是最佳投资目的地,但印度等市场亦因结构性变革而更具吸引力。

2015年亚洲房地产 对外资本输出将创新高

去年房地产领域的对外资本输出以460亿美元(626亿新元)创新高,高力预计今年有望再增61%,原因是传统投资者持续追捧及政策层面的宽松措施。

举例而言,中国简化大陆企业投资境外地区的审批流程。日本方面,握有1万1000亿美元的政府退休金投资基金考虑拟将3%至5%的资金配置到全球房地产领域,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配置。

境外房地产投资三甲: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

就投资量而言,中国大陆(31%)、新加坡(27.2%)和中国香港(12.9%)占据境外房地产资本来源三甲,在2014年亚洲对外总投资中的占比达71.1%。

亚洲研究与咨询执行董事卢永辉指出:“纽约、伦敦、悉尼和墨尔本等主要门户城市仍然是亚洲投资者进行对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然而,随着现有的高收益资产被逐渐抢占,加上来自本地投资者的竞争加剧,部分境外投资者开始转战这些市场的边缘地段,以获得更高回报。”

中国区研究部董事谢靖宇指出:“ 过去七年中,中国的境外投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1%。同时,中国是外来房地产投资和亚洲内部跨境资本流动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就目标城市而言,上海继续独占鳌头,包括广州和北京在内的其他国内一线城市位列前六。”

高力国际认为上海浦东的办公楼最值得投资,因用家需求稳定,而且租金具上升潜力,其收益率可达4%到5.5%。

中国香港收益率低企,意味着被动的“买入持有”策略不再具有吸引力。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美元走强对境外投资者而言,相等于楼价变相上升。建议投资者把握长期资本增值的机遇。

新加坡与旧金山一样属特例,两地的住宅市场(尤其是高档豪宅)潜力最大。随着库存增加,卖盘价有所降低,买卖双方之间的差距亦在缩小。

新加坡地铁站对私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随着新加坡地铁把多个郊外地区连接到市中心,让乘客缩短了交通时间和享有便利,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去中心化”将能够得到落实,而地铁网络的延伸也已明显地提高地铁站周围住宅项目的吸引力和协助房价的增长。

新加坡地铁系统使得新加坡这个岛国的交通变得四通八达,也提高了土地用途的可能性。根据《新加坡土地交通:2014年统计简介》,地铁系统目前有五条主要的轨道路线、超过100个正在运作的地铁站,以及超过250万的日均搭客量。

新加坡地铁站对私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过去10年,环线(Circle Line)和滨海市区地铁线(Downtown Line)竣工和投入服务。尽管环线是通往多数中央区地点的圆形路线,滨海市区地铁线则把西北和东部地区连接到主要活动中心如中央商业区。

随着地铁把多个郊外地区连接到市中心,让乘客缩短了交通时间和享有便利,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去中心化”将能够得到落实。显然的,地铁网络的延伸已经提高地铁站周围住宅项目的吸引力和协助房价的增长。

地铁效应和靠近站点对房价的影响

尽管地铁站一般上对于周围住宅项目的价格有正面的影响,但是据观察,在地铁站的不同发展周期当中,房价也跟着波动,有时在建造期间也会出现下行趋势。莱坊(Knight Frank)调查了环线和滨海市区地铁线的一些选定的地铁站,在宣布建造地铁站前后,以及建造期间至竣工的平均价格走势,并作出分析。

地铁站计划宣布不久后,靠近地铁站的屋主通常都会因为潜在买家在这最初阶段的买兴大起而受益,这一般会转变为房价的上扬。从选定的一些在滨海市区地铁线地铁站的方圆500米以内的私宅项目所取得的买卖禁令来分析,平均新销售和转售价格一般都出现上扬趋势。

其中,在公布前后的两年里,勿洛地铁站的发展项目取得最大的价格涨幅(33.9%)。这比市区重建局所有住宅房地产价格指数(All-Residential Property Price Index)在同一时期取得的33.3%增幅来得高。

这项价格差距很可能跟潜在买家愿意为了住在靠近地铁站的房子,而愿意支付溢价有关。房价大起也跟2010年至2011年之间的新低利率环境所造成高涨市场情绪相关。

在宣布发出后,房子较靠近地铁站的屋主,也因为房价可能有更大的上扬空间而获益。在进一步研究勿洛地铁站一带特定项目的价格变化后,调查发现在地铁站100米内Baywater的价格增幅是最大的,为21%。另一方面,距离地铁站400米的寓丽泽苑(Aquarius By The Park),增幅则是最低的,为19.5%。

地铁站附近新推出的公寓项目,在地铁站地点宣布后,也可能会设下新的价格标准。基于许多买家希望获得更大便利和便捷交通的心理,发展商可能会在把地铁效应考虑在内,推出更高平均售价的新单位。

从勿洛地铁站一带新推出的公寓项目来看,在宣布消息后的一年内,新销售平均价飙涨32.8%至每平方英尺1004元。这项价格的攀涨也由Waterfront Key等项目扶持,其新销售价格在同个时候大起32.3%至1013元的尺价。

尽管地铁站地点的宣布可能推高附近一带的房价,但是这样的价格涨幅并不长久,会随着地铁基础设施开工而停止。建筑噪音和对交通的干扰等因素,会对附近项目的整体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进而打击到房价。

根据对买卖禁令数据进行的分析,环线和滨海市区地铁线地铁站附近公寓的房价,在建筑工程展开后的一年内都下滑,前者(罗弄泉地铁站)下跌0.4%,后者(勿洛水池路)下挫9.8%。

在地铁站竣工后,随着地铁站投入运作及居民感受到地铁站的方便,将形成房价可能出现调整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比较了全面竣工的一些环线地铁站附近的私宅项目价格变化后,调查发现,巴耶利峇地铁站附近的项目在环线投入运作后的一年内,取得了最大的价格增长,增加10.6%至每平方英尺806元。

胡润榜:中国超高净值人群超八成愿海外投资

胡润百富2日发布《2014-2015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投资珠宝玉石的最多,占45%,其次是古字画,占29%。

报告预计,中国超高净值人群约17000人,总计资产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平均资产规模18.2亿元人民币。这部分人群中主要以企业主为主。

胡润榜:中国超高净值人群超八成愿海外投资

从2008年到2014年的《胡润百富榜》历年的榜单数据,上榜人数始终保持在1000位以上;上榜门槛从2008年的7亿元人民币上升到现在的20亿元人民币;平均财富也由3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64亿元人民币;百亿富豪人数由50人扩大到176人。

报告发现,中国超高净值人群平均年龄51岁,个人总资产都以超过5亿元人民币,主要分部在北上广浙,近六成实现上市。他们所在行业以制造业、房地产和TMT为主,占比近一半。

从这部分人群的需求来看,七成超高净值人群有融资需求,65%为企业扩张;个人投资中八成都主要为了财富增值,只有两成为了财富保值;83%通过自有投资团队直接投资;3/4未来有计划开展收购并购,超过八成表示未来有海外投资需求。

在艺术品投资方面,他们投资珠宝玉石的最多,占45%,其次是古字画,占29%。

调查显示,中国超高净值人群近七成面临家族传承问题,企业平稳过度和子女是否愿意接班是家族传承面临最主要问题。

此外,这部分人群平均捐款金额占平均资产的1.6%,达到2800万,3/4的期望自己管理慈善基金。

专家:新加坡房价今年将继续放缓

城市发展(CDL)主席郭令明预计,新加坡住宅房地产的价格今年将继续放缓。

他在集团的最新年报中说:“在具挑战性的监管环境下,各类住宅房地产的价格预计都将继续放缓。”

专家:新加坡房价今年将继续放缓

新加坡房源推荐

他指出,政府的降温措施还在抑制住宅单位的销量和价格,平均租金也处于下行趋势,转售市场也疲弱。

“在此当儿,政府售地计划下的土地中标价格依然强劲。虽然非黄金地段吸引的竞标者减少,但黄金地段仍能吸引众多发展商参与竞标,竞争十分激烈,并令竞标价相对偏高,这说明发展商也面对填补土地库存的压力。”

郭令明预计,信贷政策缩紧、新住宅陆续落成、对利率攀升的预期等众多因素,也都将影响住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对价格形成压力,进而也导致城市发展持续面对严峻的经营环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郭令明强调,城市发展会严谨制定在新加坡及海外的土地和房地产投资方针。在新加坡,集团预计会于数月内陆续推出两个新项目,即位于坎贝拉通道的执行共管公寓和位于格兰芝路的Gramercy Park。

至于海外,城市发展去年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中国等地共收购了总值约13亿元的资产,力求推动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希望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及开发新投资平台来拓展业务。

郭令明说:“逆风预计将继续横行本地市场,全球经济前景也同样脆弱,但在此不明朗的前景下,仍会不时有好机会浮现,因此集团将做好准备随时利用行业低潮来巩固实力、拓展海外项目、多元化业务构成等。”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年报也揭露,郭令明去年的总薪酬达921万元,担任集团副主席的胞弟郭令裕是672万元,下一代郭益智(郭令明之子)和郭益升(郭令裕之子)的总薪酬则介于55万元至60万元。

相比之下,郭令明在前年的总薪酬是介于900万元至925万元,郭令裕是介于750万元至775万元,郭益智是介于50万元至55万元,郭益升则是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

目前,还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尚未出炉,也有个别已出炉的没揭露高管薪金。在揭露薪金的当中,一些较高的包括星展集团总裁高博德(Piyush Gupta)的1012万元,云顶新加坡主席林国泰的介于900万元至925万元等。

郭令明预计,信贷政策缩紧、新住宅陆续落成、对利率攀升的预期等众多因素,也都将影响住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对价格形成压力,进而也导致城市发展持续面对严峻的经营环境。

 

新加坡私宅价格指数采用新计算法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更换了15年未变的私宅价格指数计算方式,以更准确地反映本地私宅市场中的价格变动。

市建局指出,修订私宅价格指数(Property Price Index)是因为新加坡私宅种类已日趋多元,不仅出现更多小型鞋盒私宅,早年兴建的私宅也逐渐老化,显著改变了私宅市场的结构。

新加坡私宅价格指数采用新计算法

昨天公布的今年第一季私宅价格预估数据已开始采用新计算法。新计算法除了单位地契、落成状态、私宅种类和地点之外,还考虑到更多影响屋价的因素,包括单位屋龄、单位面积、是否靠近地铁站等。

采纳了新计算法的私宅价格指数,除将与建屋发展局去年底开始采用同样计算法的组屋转售价格指数接轨,也能与日本和法国等市场的先进住宅价格指数并肩。

私宅价格指数的基年从1998年第四季调整至2009年第一季,与去年底调整基年的组屋转售价格指数一致。

此外,私宅价格指数覆盖的私宅范围扩大了,能反映所有私宅的新推出和转售价格走势;旧指数的私宅涵盖率约90%。

ERA产业主要执行员林东荣把指数新计算法形容为:“这就好比将水进一步蒸馏至清至纯。”

根据市建局文告,私宅价格指数过去采用的“分层计算法”(stratification),先根据私宅种类划分小组,再取得每组价格中位数,按过去12个季度的移动平均交易量,为不同组别加权,综合算出每季私宅价格指数。

这种方法较简易直接,但随着近年来私宅种类增加,它面对一定的瓶颈,无法辨识私宅的新旧和大小,却又不能进一步细分,因为这可能导致指数波动性增加。

新计算法称为“分层特征回归法”(stratified hedonic regression),细分出影响房价的屋子特质,包括地契、屋龄、面积、地点等,并从指数中去除这些特质的影响,只留下受时间因素影响的部分,并改用按固定的权值来综合算出每季的私宅价格指数。

固定权值(fixed weights)反映总体交易资产的价值,可减少指数因交易量起伏而出现的波动,当局将每隔三年检讨权值。仲量联行东南亚研究部主管蔡炎亮认为,新计算法让指数能够反映房价在本质上的改变。

市建局的私宅租金指数也将采用新计算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算法只从今年第一季起生效,但若根据新算法进行回算,私宅价格指数过去一年四个季度的跌幅,似乎都比按旧计算法的跌幅小。

按旧的计算法,整体私宅价格在2014年全年累计下滑4.0%;第一季至第四季的跌幅分别是1.2%、1.1%、0.7%、1.1%。

按新计算法,去年第一季至第四季的跌幅分别是0.7%、1.0%、0.8%以及0.8%。

对此,市建局发言人说:“累计价格跌幅上的微小差别是计算法改变所致,按新算法对2014年的私宅价格指数进行回算测试,显示价格动态的大趋势(跟旧算法)一致,细节的差异并不大。”

欣乐国际执行董事麦俊荣表示,新旧计算法在变化率和波动率方面的差别极小,新计算法代替旧计算法“不会对买家的投资决定和政府的私宅政策带来任何影响”。

开发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站SRX的StreetSin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李俊旸表示,市建局的新计算法与SRX的计算法一致,对公众是一件好事,他们做决定时可参照更一致的数据。

私宅价格指数在采集原始数据方面也有所进步。新推出的销售数据来自发展商,该数据将剔除所有发展商提供的折扣和回扣,以得出新推出单位净价。

转售和楼花转售数据则来自土地管理局所收到的买卖禁令(caveats);由于申请买卖禁令不是一个强制性步骤,过去的转售数据并不全面。

如今,市建局将从第三方,即国内税务局获取印花税数据,使私宅价格指数覆盖所有私宅。

市建局也将缩减私宅价格指数子指数,从目前近50个缩减至6个,以反映更广泛的价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