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他把抑郁比作「黑狗」,「黑狗」也在今天成為了抑郁癥或精神壓力的代名詞。
近年來,中國留學生於海外學校自殺的人數一直在持續上漲。眾多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盡人意。壓垮他們的稻草是什麽?他們面臨著怎樣的困境?
一些觸目驚心的調查結果
抑郁和焦慮是最常困擾中國留學生的兩大問題。2013年耶魯大學研究員研究發現,45%的中國留學生有抑郁傾向,29%的人稱有焦慮癥狀。這著實令人震驚,因為美國大學中的抑郁焦慮比例只占一般人群的13%。
北京衛生局調查數據表明,中國留學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占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
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導,悉尼科技大學管理與心理學副教授Kylie Redfern發表研究指出,中國留學生的壓力和焦慮程度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學生。
今年五月,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一名華裔女學生的屍體,在聖塔內茲山中(Santa Ynez Mountains)的冷泉峽谷中被找到,警方鑒定她死於自殺。
3月7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官網宣布,一名20歲的中國留學生於校園內自殺。
去年12月,美國常春藤名校康奈爾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期末考試周被發現在公寓身亡,這位學生正來自成都,疑自殺。
還有更多令人心碎的自殺事件……每一個隕落的年輕生命背後,都是中國留學生不堪重負的靈魂。
Final周≈自殺周?
Final周是圖書館最為擁擠的時候,籠罩在大多數同學心頭的,是心照不宣的緊張感。還有壹些學生則被重重陰霾困擾:「Final未結束,就開始做presentation,我覺得異常疲憊。」GPA成為了留學生們的主要壓力源。哈佛大學進行第八年學業的中國留學博士海倫·高,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分析認為,學業壓力、對父母的慚愧、害怕導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適的心理疏導,是中國留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
除此之外,就業和升學壓力也是留學生們不得不面對的。07年,國內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4.4萬人,回國人員總數為4.4萬人;到了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2016年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短短9年間,出國人數暴增了近4倍,而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增加了近10倍。現在的這個群體在求職中屢屢碰壁,以至於不得不屈就於和留學成本不相稱的薪酬,也成了眾多家庭和海歸人士的淚點。
許多學生表示,在外鄉求學很難有歸屬感。文化差異使得他們較難深入融入local的圈子。網上曾流傳過一份孤獨登記表,留學生們對號入座地講述自己的孤獨體驗。甚至有人表示:剛來國外的時候無聊到以為學習是最快樂的事。孤寂讓留學生們的苦楚無處宣泄,難以排解。
家庭、戀愛、生理疾病,以及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都會讓學生厭世而走向絕路。新聞中曾出現男性中國留學生因被爆菊而身心俱辱,選擇離開塵世。
抑郁是常態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是臨床上用於測試抑郁指數的專業測評表,該表單只對有嚴重遲緩癥狀的抑郁評定有困難。
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香港大學調研發現,有大量的學生連續一年抑郁指數超過60分,也就是處於長久的憂郁狀況下,一些學生習慣、甚至適應了這種情緒狀況。
「抑郁是常態」,使得留學生們沒有意識改變現狀。抑郁情緒持續累積,不僅阻隔了他們求醫的機會(抑郁癥會喪失行動力),而且可能發展至中、重度抑郁,甚至演變成躁郁癥、精神分裂,其可怕的後果不容小覷。
「我拒絕臭名昭著的百憂解」
患上抑郁癥的凱婷去學校醫院求救。根據癥狀,醫生建議她服用一些藥物。但當看到長長的藥品說明書時,凱婷傻眼了——Fluoxetine,也就是百憂解,instructions上列滿了百憂解可能帶來的負作用:腸胃道不適、厭食、惡心、腹瀉、神經失調、頭痛、焦慮等。就連註意事項也讓人誠惶誠恐:抽搐、躁狂、肝腎受損、心臟疾病、糖尿病……
凱婷的第壹反應是:這藥我不能吃!醫生問為什麽,除陳述百憂解的藥理傷害,凱婷列舉了她在網絡上看到的病友們服藥後發胖、慵懶、思維遲滯等情況。醫生認為凱婷只是出於對西藥的排斥心理,於是建議壹位在中醫學極有建樹的華裔教師幫助她。但這位教師並未向凱婷推薦中醫療法,依然堅持讓她使用百憂解。
因顧慮精神類藥物副作用而棄療的學生不在少數,仿徨和猶豫讓他們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不可否認,包括百憂解、再普樂、思瑞康在內的許多精神類藥物都能給病人帶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這些看起來溫馨快樂的名字背後,是一個個冰冷僵硬的化學名稱:鹽酸氟西汀、奧氮平、奎硫平……
百憂解之所以臭名昭著,和它老牌且典型的抗憂郁身份密不可分。百憂解曾一度被宣稱為憂郁患者的福音,但一些作家和藝術家聲稱, 雖然百憂解將他們從抑郁癥的魔爪之下解脫了出來,卻也讓他們精神恍惚,才思枯竭。這些案例已然讓民眾對百憂解構成抵觸情緒,百憂解身後其他陌生的藥物名稱更是讓人誠惶誠恐,避之不及。
這種情況極容易讓病患陷入一種誤區——百憂解會毀了我,所以我不能吃。事實上,疾病為身體帶來的傷害遠大於精神類藥物本身的副作用。精神疾病的病理因素致使對對抗性藥物不得不從神經中樞發生作用,藥物的負面影響是一過性的、可逆的,比之於疾病,後者的傷害力幾乎微乎其微。如果病人患有與藥物相斥的疾病,可以咨詢醫師改換其他藥物。比如以鹽酸安非他酮片代替百憂解,以丙戊酸鈉代替丙戊酸鎂。
「服藥無用論」,也是患者應逃離的思維窠臼。堅持服藥是防止精神類疾病復發的基本要求,有些病種甚至需要終身服藥。擅自停藥依然危險,病患應在醫生的評估和建議下決定是否停藥。無論如何,請相信妳的學校醫生或顧問,他們會給妳專業的用藥指導,幫助妳脫離困境。
孤獨不是永遠的,全世界都願意擁妳入懷。請放下心結湊近我們,趕走情緒上的「黑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