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 上海人在美国置业的“暖心”小故事

上海老同学夫妇俩飞到美国华盛顿,为儿子买房子。他儿子在美国读完书,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公司器重,帮他申请居留,那就不回去了。(上海纽约房价比较

到了美国一个月,看了不少房子,选了一间中上的,四层楼,室内(不算车库阳台和花园)3,000多平方呎,售40万美元,约合300万人民币。这个价钱在上海连一房一厅都买不到。如今上海的房子,动辄上千万,所以一比较,老同学不像是买房子,好像捡到了一间屋子。

他在电话里跟我说,这里楼价水平太低了。

我说人家这是正常的楼价水平,你之所以觉得便宜,是因为你来自一个生活水平和楼价水平都疯癫的地方。最近习大大发话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又有什麽用呢?中国大兴土木所盖的新楼,据说已够40亿人居住,却依然有人大炒特炒,也有人天天想着要买房子。中国的有钱人,十之八九都是因炒楼致富,谁还理得市场真正的需求?

美国四层楼,室内3,000多平方呎的房子,售40万美元,约合300万人民币。这个价钱在上海连一房一厅都买不到。

40万美金的楼,老同学原本想付得多一些,银行按揭少一点,以後儿子供楼也少供一点,不料美国的银行不干,一定要贷八成给他,他觉得简直就是逼人借钱,但这点钱这点利息,对於觉得捡到便宜货的人来说,也微不足道了。

美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风雪,华盛顿也冷得要命,但老同学沉浸在帮儿子置业的兴奋中,言语之间,一片暖洋洋。

(据苹果日报)

 

新西兰 | 上海“金领”海外购房记 新西兰楼市最近1年猛涨

就在10月初,江忠刚落定了人生中第一笔海外“收购”,花了120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600万元)买了一套奥克兰市的独栋别墅。“占地一亩,5房2卫,带游泳池。”他边扭头往窗外望去边说:“600万元人民币在上海市内环最多只能买60平方米的两房。”

坐在记者面前的江忠,今年三十而立,是个海归,在上海从事金融业,目前个人资产有数千万元人民币。混迹金融投资领域的他,早在2014年就觉得应该把部分资金投向海外市场,今年开始试水新西兰楼市

新西兰 | 上海“金领”海外购房记 新西兰楼市最近1年猛涨
新西兰政府相关统计显示,自2007年至今,奥克兰的平均房价涨了86%,但今年以来有加速上涨趋势

点击查看新西兰更多精品房源

有“风帆之都”美誉的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据新西兰政府相关统计显示,自2007年至今,奥克兰的平均房价涨了86%,但今年以来有加速上涨趋势。

今年7月,奥克兰市出台了统一规划,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土地分割标准来释放出更多的土地,以缓解奥克兰房源短缺和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同时奥克兰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包括将购房首付比例提高到40%。该消息对市场偏空,加之8月新西兰天气较冷,非旅游旺季,江忠一下觉得机会来了。“7月底我立马前往奥克兰。”江忠抿一口咖啡说。

在新西兰买房通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拍卖获得;一种是通过议价成交;还有一种是暗标竞得。

江忠说,他参加了几次拍卖,发现在拍卖中心参与拍卖的都是华人“火拼”,叫到后面房屋价格都非常夸张。“有一次,一套中区的豪宅拍卖,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孩在整个拍卖过程中完全不考虑价格,只要有对手出价,她立马跟进,势在必得,最后这套豪宅以320万新西兰元成交。”江忠说完摇了摇头。

江忠不是富二代,所以他不想跟这些富家子弟在海外火拼。他决定直接从外国人手里购房。

8月13日江忠发现了“猎物”。一套位于Torbay,建于上世纪70年代,水泥纤维板结构的“4+1”独栋别墅被拍到101万新西兰元,因未达卖家预期而没有成交。“我看过房子之后觉得房价确实偏低了,这个房子未来肯定有潜力,于是决定出手。”

“ 4+1的户型,既可以是一家人住,也可以拆成2套来出租,还附带一个游泳池。现在在附近拍块空地也要100多万新西兰元,这房子买下就可以出租,所以性价比非常高。”江忠如是说。

次日,江忠立即让他的中介经纪人替他与卖家沟通,开价105万新西兰元。经过几轮讨价还价,从下午谈到晚上,最终确定了一个双方接受的价格——111.8万新西兰元。

可就在这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卖家中介经纪人说还有一个买家可能要出价,让江忠再等等。江忠非常吃惊:“因为一旦有两个买家出价,就会变成多项选择,由卖家来做选择。万一对方是现金买家,或者对方愿意多出2万新西兰元,那我的购房成本就得增加10万元人民币。”

在长时间的等待和催促后,卖方最终确认江忠为该房屋的第一购买人身份。之后就是完成和银行的确认评估和贷款。8月18日,银行方面确认江忠的银行贷款条件达到,随后江忠的律师给卖家发信,确认了10月6日为房屋交割日。

至此,江忠奥克兰淘房尘埃落定。

江忠此次下手并非一时冲动。他此前曾详细调查了奥克兰楼市,发现房间多的别墅涨幅较大,其中5房的别墅涨幅最大。“配置海外资产,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回报问题。这房子不仅本身会涨价,而且出租方便,租金也高。”江忠盯着记者认真地说,别看很多富二代或者民营企业家都出来四处购置资产,如果配置不对,比把钱留在国内还惨。据说,一些国内土豪在欧美买了些油田,后来勘探发现都是贫矿!

相关资讯:澳洲 | 资产折旧抵税系列(十四):如何考察折旧报告制作人的资质?

(据上海证券报)

new-qrcode_简

 

 

澳洲 | 北京白领卖房当农场主 请不起工人自己当农民

晚上6时天刚黑,在农场上干了一天活的刘冰手肿得像馒头。在澳大利亚,请一名农场工人每小时要30澳元,很多农活她只能自己干。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在澳大利亚“跑马圈地”,到澳大利亚买农场当“农场主”也成为一种时尚。

澳洲 | 北京白领卖房当农场主 请不起工人自己当农民
受访者提供

据11月1日报道(记者肖欢欢),澳大利亚的不少农场也通过华人中介机构发布交易信息,农场的位置、价格都清晰地标注出来,配上蓝天白云和碧绿的牧场,颇具诱惑力。不过,对于已经在澳大利亚当了两年农场主的刘冰夫妇来说,这里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诗情画意。

雷青今年52岁,女儿在澳大利亚上大学。他是2013年在北京参加一个澳大利亚农业博览会上,通过中介机构了解到,中国人可以到澳大利亚购买农场。2013年十一,他和妻子在中介机构的安排下到了昆士兰州一个农场进行了实地考察。

卖掉一套房当上农场主

妻子刘冰一开始反对到国外买农场,理由一是两人从来没有经营农场的经验,几百万元很可能打水漂;二是两人都过了50岁,到农场劳动,简直是找罪受,身体吃不消。

雷青有自己的考量:澳大利亚和中国只有两个小时时差,季节和中国相反,气候适宜,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有意向在澳大利亚找工作,妻子已退休,他本人也有提早退休在澳大利亚养老的打算;其次,雷青从小在农村长大,对放放羊、种种蔬菜的生活十分向往;再次,澳大利亚的农场价格十分便宜,“在国内,就算你花500万元,也找不到同样的农场。”

澳洲 | 北京白领卖房当农场主 请不起工人自己当农民
澳洲农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查看澳洲更多精品房源

妻子拗不过他。两人最后达成妥协:到农场劳动全凭自愿;如果觉得精力不济,随时可以把农场卖掉。

最终买下这个农场的过程颇为波折。雷青先后两次跟随中介Candy前往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进行面谈。直到2014年春节前夕,雷青的农场主梦想才得以实现。他以80万澳元的价格买下了昆士兰中部一个面积323.7公顷的小农场。买下这个农场的代价是,雷青把北京的一套面积11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了。

到达农场的那一天,夫妻俩登上牧场的一个小山坡,山坡下面有一个小湖泊,有几只水鸭在里面戏水,草地上还有一只矮脚马,看到他俩一溜烟跑得不见了踪影。把整个牧场溜达了一圈,差不多花了一个多小时。雷青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就这样成了农场主”。

不超过1000万的最受欢迎

除了80万澳元外,雷青还要支付各种税费,并要购买一批种牛,还要聘请一位农场经理先为他管理这个农场。持有这片牧场,每年还需要付出约2000澳元的市政服务费,加上农业保险等支出,他每年还要支出2万澳元。如果在5年内卖掉农场,还需要交纳2%土地增值税。算下来,他为这个农场支付了近100万澳元。

Candy向雷青分析说,昆士兰这边成熟的农场,好处是模式成熟,行业协会普遍存在,农场上产出的东西,都能卖出去,但坏处是,不能哄抬价格,一夜暴富。

Candy说,根据她的经验,面积在200公顷至667公顷之间,价格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农场最受中国人欢迎。

农场养牛不能超过800头

雷青的老家是福建农村,他从小就干农活,即便如此,他也发现,在国外当农场主,跟在国内当农夫,完全是两码事。以前在农村干活那一套,在澳大利亚农场根本用不上。

澳大利亚政府控制单位面积上能养的动物数量,因此即便农场水草特别肥沃,能养的牛羊有上限,超过上限就违法了,当地的动物保护组织会找上门来,这是很多农场亏损的原因之一。雷青的农场,根据当地农业协会的估算,养牛数量不能超过800头,“按照我的想法,至少可以养1000头。”

更让雷青难以理解的是,土地必须按照政府规划使用,比如划分为种植用地就不能用于商业用途。“你跟农协说你今年种小麦,结果你种马铃薯,不行!”

雷青这才意识到,他原先对农场主的生活规划得过于理想化。比如,要种一片面积数十公顷的葡萄园,然后用中国的土方法酿制葡萄酒;还要养500头奶牛,把牛奶卖到附近的镇上去。这一切,短期内都无法实现。“当地牛奶过剩,1澳元可以买两升,距离农场最近的牛奶加工厂要200公里,请一名卡车司机要30澳元/小时,司机从来不超载,算上人工,每升牛奶还会亏本1.3澳元。

雷青还设想过从国内运一些化肥过去,提高作物产量。但当地的农会告诉他,化肥不能用,被查出用化肥,要罚款2万澳元

最让雷青抓狂的是,工人请不起。工人的工资,时薪至少25澳元左右,“政府要保证当地人就业,不允许雇外国工人,年轻人又不愿意到农场去做工,农场工人更加紧缺,人工成本是中国的3倍以上。”

妻子成了农妇

雷青的妻子刘冰去年已经退休,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她和已经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姐姐承担起照料农场的工作——尽管不是那么情愿。自从当上“农妇”之后,她的最大感受是,总有干不完的活。果树挂果前,她要为果树修枝、除草、喷药,果树成熟时,她要为果子戴上塑料套。面积大的杂草还可以用除草剂,树下的杂草就只能靠她用小锄头一下一下把草根刨掉。“如果多请一名工人,就根本没有赚头了。”一天下来,她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晚上回到家,腰疼得伸不直,需要姐姐用草药给她热敷。

唯一让她感到有些欣慰的是,她在院子前开发出了一片面积上百平方米的小花园,里面种着月季、水仙、杜鹃。她还在院子里搭起了一排棚架,种上了丝瓜、西葫芦、番茄、茄子和大葱、芫荽。在接手农场一年半之后,刘冰终于感受到了一点农场主收获的快感。

最近邻居在50公里外

最让刘冰不习惯的还是农场上的生活实在孤独了。“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就像生活在孤岛上。”刘冰说,距离农场最近的集市是一个名字叫作summer holiday的小镇,开车要40分钟,农场上吃不完的鸡蛋,都会拿到这里来卖。肉牛每年则由农业协会负责联系进货商,他们会过来把牛拉走,统一屠宰出售。

在农场上生活,最大的困难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喜欢热闹的人是没办法在这里生活的。”刘冰说,这里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信号,与外面联系靠固定电话,刘冰有时要一个星期才能和周围人的人说上一句话。她每天都要和女儿通电话才觉得心安。这里没有鸡犬相闻的邻居,没有华人圈子,没有火锅,没有麻将,有钱没处花,“我估计80%的中国人不习惯这种农场主生活。”

雷青也表示,他原本以为农场上还有邻居,到了之后才知道,离他最近的邻居也在50公里之外,在农场上烤牛排的情节,只会在电影中出现。

雷青夫妇的反应在Candy的预料之中。她说,多数中国富人到澳大利亚买了农场,自己不会管,也不愿意亲自管理,又舍不得花钱去请农场经理,加上语言不通,不少农场都闲置了。两三年后,农场只好转手卖掉

Candy在澳大利亚从事这种农场交易已有8年时间。她说,如今随着中国富人越来越多,在澳大利亚买农场并不是难事。但要具备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定的资金。当然,最好能有经营农场方面的经验。要对所选地区的农牧业情况有一定了解,比如,本地区可种植哪些农作物,圈养哪些牲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收益情况等。“有些人想当然地以为过来买个农场,躺着就把钱挣了,以为能把这边生产的牛肉、酒等卖到国内,这根本不现实。”当然,还要有良好的英文能力,这样能更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第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到澳大利亚买农场并不是投资收益最高的渠道,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澳大利亚本地人似乎都不太喜欢干这行,觉得很辛苦,挣钱也不多。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经营农场的投资回报率仅为4%~5%,相对于国内投资回报率动辄10%以上,买农场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手段。对投资新移民来说,如果用50万澳元投资,不但可以生活在城市里,而且还没有那么辛苦,收益率也会更高。

根据2014年澳大利亚农业部(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出版的Farm survey reports 2014,28%的农场现金收入为负,64%的农场经营利润为负,平均利润率为1.5%,其中新南威尔士的海岸地区,台地地区,昆士兰的西南,中北,北领地的阿里斯泉地区都严重亏损。“所以,到澳大利亚买农场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当农场主,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坦白地说,通过买农场暴富的几乎没有,亏本的倒是占一半。”

第三,要耐得住寂寞。“中国人都爱热闹,很多人找我买农场,都跟我说,希望安静,但又不与世隔绝,我跟他们说,这不可能。”Candy说,很少有人能适应这种农场上的生活。在农场上,有时一个星期都跟别人说不上一句话,从农场上开车要1个小时才能到集市上,很多人都受不了。这里没有豪宅、豪车、购物广场、电影院,有的只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Candy说,她每年差不多会接待10批来澳大利亚考察农场的中国商人,但最终能谈成的只有两三个。很多人从城里开着车,1个钟头后到达一片半干旱的荒地,周围30公里内都没人,这些人就说,掉头回去吧,太荒凉了,受不了。“很多国内中介把到澳大利亚买地当农场主描述得太美好了,但真相是,远没有那么诗情画意。就是换个方式当农民而已,就算你是土豪,你也得放下身段当农民。”

相关资讯:澳洲这些首府城市区域 租金最便宜

(据《广州日报》)

new-qrcode_简

 

日本 | 泡沫后就买得起房?看看日本的惨痛经验

日本经济一片繁荣,房价不断攀升中到了 90 年,91年日本房产泡沫破裂,日本各大银行不仅突然停止购房贷款,并大幅提高原来的购房贷款利率。92 年开始征收地价税 (征收额度为财产继承税评估值的 0.3%)。日本政府为什麽要出台这样的经济政策?日本汽车、家电等其它行业的繁荣景象为什麽也突然消失了?这意味着日本经济由此开始步入“泥潭” 吗?又如何看待日本经济 “空白” 的十年呢?

房价、股价壹路高涨,日本经济壹片繁荣的 90 年 3 月 27 日,日本银行出台了《控制不动产融资总量的通知》,这壹《通知》被后来称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 “发火点”,房价,股价掉头下跌。当年 8 月,日本银行又把短期贷款利率上调到 6%。更有甚的是 92 年大藏省又出台了地价税,让已经壹蹶不振的不动产业更是雪上加霜,高端百货业因其店址位于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每年 0.3% 的地价税竟然超过商品利润的 20%,地价税对房价的抑制力可见壹斑。

日本 | 泡沫后就买得起房?看看日本的惨痛经验
有不少人认为:90 年之后的几年,日本政府壹连的经济政策把日本经济推入不能自拔的 “泥潭”,让整个日本经济出现“空白” 的十年(9​​0 年中期 – 2000 年)

点击查看日本更多精品房源

日本政府为什麽要出台这样的金融政策,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政策会导致楼市、股市大跌。那麽,在楼市、股市已经开始暴跌的 92 年,大藏省为什麽还要出台地价税,让不动产业丝毫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呢?

有不少人认为:90 年之后的几年,日本政府壹连的经济政策把日本经济推入不能自拔的 “泥潭”,让整个日本经济出现“空白” 的十年(9​​0 年中期 – 2000 年) 。

准确地说:不是 90 年的政策有问题,而是 85 年日本全面开放不动产市场,寄希望通过不动产来让日本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政策有问题。在不动产市场全面开放的 85 年 – 89 年,日本以及世界的变化让日本政府清楚的看到了 85 年所犯这壹政策错误的严重性。90 年以后的政策不过是对 85 年所犯错误的紧急更正。

房地产是不是有泡沫是以实体经济为参照物,房地产价值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就被认为是泡沫

但是,房地产泡沫壹定会崩溃,或者说房地产泡沫壹定要以房价暴跌的方式来结束,这在经济学上是找不到依据的。脱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房地产泡沫壹定要被捅破吗?答案也是不壹定的。

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崩溃的日本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房地产泡沫是不是需要被捅破主要由社会因素来决定。那麽,日本为什麽要捅破泡沫呢?

进入上个世纪 80 年代,伴随中国的大门开放,壹直持续繁荣的日本经济也进入了鼎盛期。

但是,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彩电、冰箱等生产线的投产,让日本政府清楚的看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低价格很快要对日本的制造业构成致命的打击。在单纯的价格竞争面前,日本只有死路壹条。日本依靠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通过来料加工、出口工业制品带动日本经济繁荣的路,已经看到了尽头。

在日本政府意识到了日本所面临的困境,但且还没有找到应对方法的时候,“广场协议” 更是给了日本当头壹棒。使得给日本经济带来繁荣的制造业,陷入了既要与发展中国家的低价格抗争,又要承受日元升值重压的两难境地。要保持日本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动产!让日本人已经鼓鼓的腰包去投资不动产,无疑是让日本经济解 “燃眉之急” 的有效通道。开启商业化的不动产市场,对日本农村的地主是壹个最大的利好,当时执政党 (自民党) 的最大支持者就是以地主为核心的农协。

85 年 9 月的 “广场协议” 签署后,本来就已经担心日元贬值的日本国民,对于政府诸多的不动产优惠政策,就如同找到了壹个可以让纸币保值的避风港,把大笔资金投入不动产市场。

当大笔的资金涌入不动产市场而使不动产开始升值的瞬间,壹个潘多拉盒子——保有需求被打开了。日本的不动产属性开始了悄然的改变,由 “使用需求” 转向“保有需求”,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 86 年高达 2 位数的货币增发量,到了 87 年,在绝大部分日本人眼里,土地已经成了最值得保有的资产。

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需求,日本各大银行对土地展开了激烈争夺。通常情况下,银行对土地抵押融资是按土地评价值的 70% 贷出,北海道拓值银行以 120% 提供融资,由此可见土地在银行眼里已经成了金矿。

随着日本不动产价格的急速攀升,投向不动产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全国的不动产开发项目壹个赛过壹个大,整个日本 “莺歌燕舞”,连银座这种日本最高档的红灯区也成了普通人可以光顾的地方。

但另壹面,正在建设的第二东名高速因地价高涨,计划难于推进。日本道路公团的经营状况极度恶化。各地方性的公共投资建设也因地价高涨而困难重重。

88 年,不动产业持续数年的高额利润让丰田汽车、富士重工、日立电机等等这些日本实体经济的领头羊再也按耐不住,开始大举进入不动产业。

不动产的高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围绕日本应如何发展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如果把这些争论归纳壹下,争论主要是围绕 3 个方面展开:

1. 促进不动产业的发展是否符合日本的基本国策?
2. 不动产业的发展是否能保持日本经济的持续繁荣?
3. 如果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 “NO”,那麽什麽样的经济模式更适合于日本?

1990 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表面上看是日本政府壹连串的经济政策所致,其政策实质是日本政府对以上争论的壹个明确回答。

日本是壹个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要获取资源,日本必须要用他国需要的商品来进行交换。如果投向不动产的资金越来越多,日本整个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就会向不动产业倾斜。出口创汇的制造业就会萎缩,能够从他国获取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少。10 年、20 年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掘起,本无价格优势的日本产品连技术优势也将失去。再没有了可以和别国交换的商品,日本人对不动产的争夺就如同贫穷的村民去争夺无电、无暖、无气、无油的土坯草房。

所以,尽管企业和人都离不开土地,土地的价值应该占到企业利润的多少?应该占到个人收入的多少?这在世界上也没有标准。但是,日本资源匮乏必须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去交换,这在日本社会是壹种共识。日本的住宅市场价格,自 55 年设立日本住宅公团到 85 年壹直就是由政府主导。所以,日本政府把泡沫捅破有足够的社会基础。还想再重复说明的壹点是:谈论房地产是不是有泡沫,首先要界定房地产是被当做 “工具” 来使用还是被当做 “古董” 来收藏。只有被当做 “工具” 时,房价才能和实体经济直接联系在壹起。如果被当做“古董”,房价和实体经济就没有了直接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界定,房地产有无泡沫也就无法谈起,结果只能是各说各话。

(据互联网收集)

 

new-qrcode_简

 

 

细数加拿大房奴的辛酸 表面光鲜内心压力山大

加拿大“房奴”也辛酸

记得当年刚下飞机,坐着车从机场去往寄宿家庭的路上,心中最大的疑惑就是——这里真的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吗?为何如此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城市,这个世 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的多伦多看起来有点太低调了,甚至可以说是“土”。飞机着落之前,坐在飞机上,满眼望去除了市中心几个像样一点的高楼大厦以外,周边全是低矮的楼房。不用跟国内的“北上广深”比了,可能就连武汉、成都、南京都不及。想象中那种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小期待,还没等到飞机着陆就被舱外那一 片片小矮房抹杀掉了。

当年的寄宿家庭位置如果搬回北京来说,算是四环外五环里这么个位置。房东是一对菲律宾移民夫妇,大概50许岁的样子。自家是个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独栋别墅。寄宿家庭所在的那片区域基本都是如此的独栋别墅,占地面积都差不了太多,唯独不同的就是外观稍有差异和个别的几个单位地面以上的部分拥有两层建筑。每栋房子距离马路都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之中是一片草坪和一条与马路平行的人行小路。如此一来,基本上是家家都有一个开放式前院和较为独立的后院。当 时在惊讶加拿大地广人稀之余,同时也感慨于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准之高。若是如此别墅放在国内,定是价值不菲而且单位数量极少,更不用说在一线城市了。这也就 可以在一个侧面窥见为何多伦多会被多个经济学智囊团列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了。

随着住在加拿大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习惯了别人用“多村”或是“土伦土”来代称多伦多,同时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周围都是大片低矮的别墅群和无数的占地面积极大但只有二三层的购物中心。对“地大物博”有了与少时不同的领悟。

多伦多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开放的留学和移民政策刺激下,随着大批的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到来,对于房市和房地产业的推动是不言而喻的。就个人体会来 说,比起刚到这边的时候,当下的房价和当年无法同日而语。虽然多伦多房价的涨幅还不及这些年国内的一二线城市。但是对于当地人看来,这几年房市的火热已经 有些疯狂了。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拿大房屋抵押暨房屋组织(CMHC)等许多机构都发出警告提醒投资者:房市被高估,充斥泡沫。不过,这些报道阻止不了不断攀升的房价和房地产业的火热。

可能大家这么一看,对多伦多的房价没有什么直观感受,当然更不能比较在国内做房奴和在加拿大做房奴谁更“苦X”。那现在,笔者就来个现身说法:

笔者去年5月份购置人生第一套房产,位置尚可,虽不在市中心但是邻近地铁站和高速路口。2003年完工的房子,2012年新(旧)的高层公寓二手 房,面积80平米,两室一厅,两车位。成交价36.3万加元,以5月份的汇率牌价换算成人民币大概185.13万左右。首付25%,总共贷款27万多加元,30年的按揭。每两周还款一次,每月还款额约1100块加元。加拿大的高层公寓跟国内的比其实有不少不太一样的地方,突出有两方面,一个是管理费,一 个是地税。

在加拿大买高层公寓,每个月都要给管理处缴纳管理费,管理费的用途主要是负责楼房日常的维护,比如电梯的维护、公共区域的维护与翻新及清洁与保养等 等。随着房龄的越来越长,每个月需要缴纳的管理费也会越来越高,从起初的三四百到之后一千多一个月。而且,这样的增长基本上也都是不可逆的。关于地税,每 年都有变化,只是不会太大。加拿大的房产是永久产权,但是,政府每年都会向业主征收土地税。目前我所住单位,每年的地税越有2000多加元。如此一来,大家可以帮我算一笔账:

按揭每月1100+管理费620(12年的房市,管理费确实有些高)+地税200+保险/电费/气费/网费=2200块加元。一个毕业3~5年左右 的本科生,平均收入税后大概3500加元左右。如此看来,每个月花在房子上的钱,基本占据了收入的2/3。 再加上别的开支,基本就是“月光族”加时不时的“啃老族”。

这只是在一间十几年二手高层公寓上的花销。独栋别墅根本就望尘莫及啦!那就是“别人家的房子”。表面上,我的生活挺光鲜,房子、车子都有了,应该知足,可是经济“压力山大”的感觉更像是住进了“纸牌屋”,轻轻一碰就会垮掉。

不知道国内与我年纪相仿的“房奴”看了后,心情是否会平和一些。很多时候,一山望着一山高,只是不知道那山的风景而已,就让这一分同样的“想要一个家”的心,让同是“房奴”的我们都能释怀和淡然吧! 

 

关注居外网官方微信:居外资讯(juwai-com),每日阅读精选海外文章。

(互联网资讯综合整理)

3年还清房贷 加拿大小伙迅速还清房贷招来讥讽

迅速还清房贷招来讥讽

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索非亚.哈里斯 Sophia Harris报道说,当加拿大广播公司英语电视台报道了多伦多市三十岁的年轻男子西恩.库伯Sean Cooper,用3年零2个月的时间还清了25万5千加元房贷的消息后,西恩.库伯做梦也没想到他会成为众多网友攻击和嘲笑的对象。

3年还清房贷  加拿大小伙迅速还清房贷招来讥讽
3年还清房贷 加拿大小伙迅速还清房贷招来讥讽

点击查看加拿大更多精品房源

西恩.库伯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说,他觉得超过25万加元的房贷是个太重的负担,应该尽快让自己从房贷中解放出来。

玩命打工、拼命省钱

既然没有阔亲友可以帮忙,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为了多挣钱,西恩.库伯每个星期工作超过1百小时。除了星期一到星期五在金融公司的正式工作外,还另 外打了两份工;一个是做自由撰稿人,另一个是周末在超市打工。此外西恩.库伯还把自己房子的主要部分出租,自己则住在地下室里。

除了“开源”多挣钱之外,还要“节流”减少开支。西恩.库伯不买汽车、骑自行车上下班;几乎不下馆子、靠自己做饭,而且只购买便宜食材;几乎没有外出花钱的娱乐生活,为此不得不常常对朋友的邀请说不。

难学的榜样

西恩.库伯的同事和朋友们虽然对他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还清房贷的“壮举”表示庆祝,但普遍的看法是这样的榜样学不来。

在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网站报道西恩.库伯抛掉房奴帽子的报道网页上留言的网友超过2千人,虽然留言的网友中有不少赞扬西恩.库伯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嘲笑他抠门的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

有的留言赞扬说,“干得不错!不怕苦、不怕累,不还清债务不罢休!”

网民挖苦

但更多的是挖苦、指责的留言。 比如,“西恩.库伯如果需要买汽车的话,他可能会选择卖掉一个肾而不去银行贷款买车”;“这样当牛做马的生活他一定会早死”;“西恩.库伯是地球上最乏味的男人,生活苦短、怎么能像穴居人那样生活呢?”

有的网友还主观臆测西恩.库伯一定是啃老族,因为他2012年在多伦多花42万5千加元买下了独立房,当时从银行借了25万5千加元的房贷,这意味着他一下子付了17万加元的首付,这笔钱中的大部分肯定是从父母那里搞来的。

西恩.库伯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说,他的17万加元买房首付来自他自己多年来的存款;有这么多存款是因为他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

加拿大广播公司对西恩.库伯仅用38个月的时间就摆脱房奴负担的报道引起了一些国际媒体的关注。澳大利亚知名的早晨时事节目在采访西恩.库伯时,主持人David Koch赞扬西恩.库伯说,“干的不错伙计,祝贺!你真能鼓舞人心”。

欠债是谁之过?

但美国Slate杂志却从另外的角度报道了西恩.库伯迅速还清房贷的消息。Slate杂志载文说,西恩.库伯的行为等于是在告诉任何有债务问题的人,欠债是他们自己的错、怨不着别人;而实际上许多人负债是因为生活所迫。

加拿大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加拿大人现在真正是债台高筑,平均每一加元可支配收入就有1.64加元的债务。

专家们指出,加拿大人过高的负债率与近年来房价迅速攀升有很大的关系,加拿大大城市的房价已经高到普通打工者几乎买不起房子的程度。

此外,虽然确实有人是贪图享受而债台高筑,但也有太多的人是因为运气不好、健康问题、失业、离婚后作为单亲家长抚养孩子等原因而不得不欠债;而且长期的低利率也让加拿大人向银行大笔借债变得容易。

 

关注居外网官方微信:居外资讯(juwai-com),每日阅读精选海外文章。

(据温哥华找房网)

英国侨领单声博士娓娓道来其伦敦房产投资传奇故事……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我的一个忘年交的朋友, 英国统一促进会的会长单声博士。我想把他在英国的传奇一般的房产投资故事和大家来分享。

在位于伦敦北部高档社区的家中,年逾八旬的单声博士气宇轩昂,风度翩翩,依旧透出年轻时英俊倜傥的魅力,开怀谈笑。

在畅谈了他早年在西班牙南部海滨城市购买的地皮在30年中涨了1000至5000倍的近乎传奇的往事之后,单声博士带着我们步出他的书房,让我领略他那栋红砖密砌、半圆拱顶和烟囱高耸别墅的独特优雅。

在1967年回到伦敦定居后,单声果断地在英国购房置业,自住之外还有投资物业。其中,单声自住的别墅本身和购买过程,同样传奇。

还是让我们听单老细细回顾。

伦敦的房子:过去涨,将来还会一直

这些年来,英国的房地产一直不错,比西班牙厉害。英国房地产尤其是伦敦的房产,一直涨一直涨,过去涨,将来还会一直涨。

无论大的市场如何波动,房价整体都在涨。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刚来这里不久,在Golders Green用3000英镑买了一栋房,后来房子从3000镑涨到7000镑,12000镑,在后来涨到10万镑,20万镑,现在那栋房子的价格要超过200万英镑。这也就四十多年的功夫,从3000镑到200多万镑。

我现在住的这栋房子,在1887年建造的时候,只有1200英镑,还包括这么大一片地。你看它现在值多少钱,市场上的价格要远超过1000万镑。

我是1988年买的,当时的价格是70万英镑左右。20多年,涨了十几倍。所以你看,英国的房子,大房大涨,小房小涨。所以买房子是对的。而且这个地方,房价涨的比税涨得快。

因为伦敦是一个国际都市,对于有钱人是个天堂。而且,如果有钱人不在这里挣钱,就不用付税,这些好处非常难得。是避税天堂——在英国避税是合法的,逃税才犯法。

英国这个地方,我在1954年刚来UCL读书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这里。记得那个时候找房子找不到,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房子,价钱很便宜,于是我就想去看看。跑到门口一看,外面挂着一个牌子写着:“Whites Only”,只租给白人。那时候英国人非常有偏见歧视,非常高傲。

如今,没有这些问题了。中国强大了以后,这种歧视就没有了。如今,这里无论从人权还是物权,都很好。如今年纪大了,觉得这个地方很好。医疗、交通完全免费。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孩子来这里读书,如果买一个房子,不但能够免掉付给房东租钱,将来自己不用了,还可以租给其他人赚钱,或者卖掉赚钱。所以,你看离学校近的的地方,房子一个比一个好。

我住的这个房子很传

1967年回到伦敦后,刚开始不住这里。

1982年有一天,我开车子路过这里,看到有这么一个房子,很奇怪,房顶是圆的,很像音乐厅。

那时候,我们很多好朋友很喜欢唱京戏。我在车子上就想,这个房子的圆顶大厅,如果在里面唱京戏,效果一定很好。后来又路过几次,每次都跟我太太讲这个事。她就跟我说,你既然这么喜欢这个房子,为什么不写封信给这个房东,你说你很想买这个房子。

于是,我没多久就给房东写了这个信。用我太太的话讲,就是一张邮票的事情。

可是,信发出来很久,一直没有回音。慢慢的,我就把这个事情忘掉了。

很久之后,大概3年多后的一个早晨,八点来钟,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个英国老先生的声音,跟我说他是约翰•萨维尔(John Savile),我说我不认识你。他说,你不是给我写过信,说很想买我房子的吗?

他说,我现在想卖这个房子了,如果你还是想买,明早9点来家门口找我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开车来到这房子门口,8点半按门铃没有人开门;8点45分,还没人。一直到9点整,一分不差,老先生给我开门了。

这个老先生就对我讲,他说你喜欢音乐,我也喜欢音乐。我没说错,他真喜欢音乐,他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我房子真的要卖了,我就卖给你。

我当时还纳闷地问,这个房子不留给你的儿子吗?那个老约翰说,我儿子太坏了,我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这个房子不会留给他。卖掉房子的钱,我会全部捐掉。

后来我才知道,他儿子那就是BBC原来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就是前些年被指控性侵未成年人的那个吉米•萨维尔(Jimmy Savile)。

我当时说好,你要多少钱?他开的价钱比市价一半都不到,低。我说好,我买。我说你讲这些话算数吗?他说算数。我就付了他500英镑作为定洋。

过了几天,他再次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出的价太低了,你能多加我五万英镑我就卖给你。我说行。

这样就买成了。

只为给娃一个后院 昆士兰夫妇380万澳元买邻房为推倒

澳洲昆士兰阳光海岸(Sunshine Coast)一对夫妇花380万澳元买下一栋水岸房产,只为将房子推倒给他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可以玩耍的后院。

据《信使邮报》报道,Nicole和Glenn Sterling夫妇居住在奴萨(Noosa)的Weyba Creek之上,他们推倒了花数百万买下的邻居房子,目的是延伸他们的草坪。

这对夫妇有4个孩子,他们说孩子们需要奔跑的空间,需要有玩跳床和小木屋的空间。

“这确实有点疯狂,打造这样一个后院看起来非常任性,但这其实非常美好。”Nicole说。“在我们拥有这个空间之前,孩子们只能在房子里踢足球,而我们非常喜欢玩橄榄球。他们需要可以奔跑的空间,所以我们设置了蹦床和小木屋,等他们长大以后再算。”

这对夫妇现在所住的房子也是在推倒原来的房子后,花550万澳元打造的。他们的房子有6个卧室、1个可以停放4辆车的车库和1个泳池,但没有后院。

昆士兰阳光海岸花380万澳元买下海滨房产推倒给孩子创造后院

查看昆士兰精品房源

Glenn是1名医生,在布里斯班经营着Life Fertility IVF诊所,他说他们没准备好搬去大房子,所以先把隔壁的房子买了。

虽然隔壁的地块现在是孩子们的天地,但这对夫妇已经有了重建的长期计划。这2栋房子是并排的,位于奴萨的标志性人造岛之上,通往奴萨的主干道Hastings St只需几分钟。

(据澳洲新快网)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

悉尼“房哥”30岁坐拥170套房 年收225万房租!

悉尼男子伯奇拥有超过170套房产,一年的租金净收入就高达50万

澳洲伟大的房地产繁荣成就了不少富豪,但悉尼男子伯奇(Nathan Birch)的追房梦始于更早之前。

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30岁的伯奇是来自西悉尼的房地产企业家,他拥有超过170套房产,一年的租金净收入就高达50万澳元(约合225万人民币)。

小时候伯奇看见哥哥们买房就发现自己痴迷房地产投资。“当时我13岁,我很兴奋。”他说。

他一直研究房地产,到18岁那年他买了第一套房。“我将它视为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伯奇蓝领出身,他的目标是在30岁前退休。他18岁那年花24.8万在西悉尼买到第一套房后,他努力不懈,一直买到第10套。

“到了24岁,我已经可以不打工。我一年的固定额外收入都有3万左右。”

他说他把房产投资当作公司来经营。后来,他果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Binvested。他说他将房产投资当成毕生事业,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假期和派对时间。

他24岁离职后发现自己很无聊,并想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热情。“我开始在YouTube视频中分享我的经验… 我开始帮助其他人… 一切就从这里开始,这完全是出于爱好。”

伯奇和商业伙伴Daniel Young合办了Binvested,专门为买房的人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例如财务、法律和管理事务。伯奇说他身边的人都有着和他一样的热情。“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帮助投资者获取正确的信息。我们提供资源帮助他们建起自己的房产投资组合。”

他的办公室最初只是一个没有窗户的10平米小房间,员工只有4个人。“现在,我们搬进了600平方米的办公室,有大约50个员工。”

至于是否担心负扣税机制被废除这个问题,伯奇说:“我觉得如果废掉负扣税,租金肯定会上升,投资者会推高租金。我觉得如果废除的话,对我是有好处的。但我很怀疑这种事会不会发生,因为到时政府要对公共住房提供更多支持。”

伯奇给出的澳洲房产投资贴士:

  1. 明确知道自己“为啥要买房”,设定目标,朝着目标慢慢积累房产;
  2. 不要意气用事,一切都是数据,投资房产不要带情绪;
  3. 目标明确,清楚你的人生需要什么,事业需要什么,什么房子适合你的投资计划;
  4. 积累房产时切记三大关键:低于市场价值买入;房子要有升值空间;应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澳洲新快网)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

加拿大降息汇率走低楼市火爆 政府或出重招规范市场

两年前,Kate Zhang在多伦多租了一套公寓,由于当地房价太贵,做大学教师的Kate打算一直租房。

加拿大降息汇率走低楼市火爆 收入文件造假加或将规范市场

然而,20天前,房东通知她,房子已经卖给新主人,让她寻找新的住所。

“快一个月,我为了房子的事情可以说是精疲力尽,马上到8月中旬了,我必须搬出之前的房子,但我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新住所。目前,只能先寄宿在好朋友家中,再去慢慢找房子。”8月10日,Kate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无奈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Kate在找房途中发现,她认识的一些经纪人手头的房子都不再出租,而是直接有了买主。“似乎近几个月,有不少买家来加拿大购房。”

在Kate的描述中,如今的加拿大楼市已经火爆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不仅是高房价,更夸张的是,如果你想买房或者租房,必须提前几个月预约。”多伦多房地产经纪人Bryan Clayderman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加拿大楼市正进入到新一轮购买潮中。

对此,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等地房价上涨主要受汇率、利率、市场供需等因素影响。“一是第一代移民、新移民、留学生等购房需求大;二是房地产投资的保值增值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推动了当地房价上涨;另外,银行等信贷机构提供较低的信贷利率,更是刺激大量投资者贷款炒房”。

根据加拿大地产公司RE/Max Hallmark Realty Ltd最新公布的数据,仅在今年前6个月,多伦多和约克区大部分的社区(或市镇)的独立屋均价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而在最火热的社区里,售价半年内就飙涨了25.4%之多。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涨幅颇具诱惑力。

只是,加拿大楼市的火爆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是不少的烦恼。

近日,加拿大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多伦多道明银行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多伦多地区房价的飙升,许多家庭只能选择租房;而对租房需求的上升会导致租房市场的紧张,出现租房难的问题。

加拿大皇家银行的研究报告也指出,随着房价的飙升,大温哥华和大多伦多地区居民购房负担能力恶化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加拿大降息汇率走低现抢房潮

加拿大央行调降利率,加元汇率应声向下。各路富豪纷纷赴加扫货,“我们缺房源,不缺买家”

近期,加拿大楼市如火如荼,地产经纪、买家争相竞价。尤其在温哥华,买房不仅仅是价格上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上的对决。

根据温哥华地产局公布的资料,6月,独立屋基准价格已经升至112.4万加元。火热的市场不仅让房价升高,房源也越来越少,不加价抢房很难买到心仪的房子,遇上好的房子,十几组人争抢是常有的事,这让买家和地产经纪都很头疼。

刚结婚的James Twain就是抢房大军中的一员,今年秋季,他将要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为了有个正规的婴儿房,一个月前他挂牌卖掉之前的一居室,准备在温哥华购买一套两居室的公寓。

让James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要在经纪人那里排队,在有房源提供时,还要出比之前更高的价格,才能“打败”那些和自己看中同一套房子的竞争者。

James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享了他的买房过程:他先是在家等待了快一周,经纪人才告诉他有合适的公寓空出。一开始,那套公寓挂牌价格为35万加元,但是由于有8个竞争者,他考虑了一下,先加价1万加元,没想到有竞争者直接加价5万加元,让他吓了一跳。

“因为我觉得那套公寓很合适很想买下,地产经纪和我关系不错。他告诉我,如果打价格战,对于我现在的经济情况非常不利。正好他和房主认识,我们一起吃了几顿饭,抱着真诚的态度去了解那套房子,用赞美房子装修之类的话题来给房主留下好印象。最后我花了39.5万加元拍下这套公寓,比原先的价格高了4.5万加元。”

已经住进新房的James告诉记者,他算是打着友情牌买下了那套公寓。一般情况下,如果竞争者太多的话,房价上升10万加元都有可能。“现在在温哥华买房,可谓是拼价格还得拼关系,幸好我运气不错,加上之前的一居室(公寓)卖了23万加元,否则我根本无法负担这套新公寓”。

身为房地产经纪人,Bryan这两个月来也一直忙着帮客户抢房。“有的时候,竞争者太多,哪怕客户有经济实力,我们也得带着客户看十几套房子才能抢到”。

据介绍,尤其在加拿大的独立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处于历史低位的贷款利率和加元汇率,让买家蜂拥而至。Bryan这样的经纪人从夏天开始到现在,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给我的小女儿晚安吻了。”Bryan无奈地称。

对于造成当地楼市如此火爆的局面,有分析指出,加元走低是原因之一。

加元走低让不少中国富豪前来抢楼。地产经纪黎恒表示,中国股市虽然已经走回正轨,但许多人经历之前的股灾,皆认为将钱放在股市“太过刺激”,会有意愿将钱转移至海外投资永久产权。而加元对人民币汇率走低,刺激更多中国热钱流入。

地产经纪苏娴雅透露,“温哥华西区600万加元以上的豪宅,每一宗交易都能比开价至少高出50万加元,我们现在缺的是房源,不是买家。”

苏娴雅指出,在加元走低的影响下,美国华裔富豪也看到温哥华的投资潜力,纷纷拿钱北上寻找机会。

加拿大房价飙升负担加重

温哥华楼市目前的红火情况加上低利率,更加难以估算一套房产的真正价值,因此会造成屋主的焦虑及不安。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购买‘潮’了,这是一场海啸。”对于目前加拿大的楼市,Kate对记者戏言。

然而,在这场楼市和房价的“海啸”中,加拿大居民显然不那么愉快。

据加拿大皇家银行发布的加拿大购房负担能力的研究报告,温哥华和多伦多居民的购房负担能力在今年第一季度继续恶化,一个普通两层独立房的均价在温哥华是92.9万加元,需要中等收入家庭拿出86.9%的收入来支付房贷、房地产税等费用。在多伦多,一个普通两层独立房的均价为75.98万加元,需要中等收入家庭拿出67%的收入来支付房贷、房地产税等费用。皇家银行上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大温哥华和大多伦多地区居民购房负担能力恶化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很多加拿大的老人们都记得,在二战后的50年里,加拿大工薪阶层付首期,然后向银行借房贷买房并非难事,每年拿出1/3的家庭收入供房,当一二十年的房奴,房贷也就还清了;在加拿大大城市和小城市买房的区别也就是用同样的钱在小城市可以买大房子,而在大城市只能买小房子而已。

但从过去十几年开始,加拿大的房价普遍上升,如果说其他城市的房价上升幅度还没有超出加拿大工薪阶层的承受范围,太平洋沿岸城市温哥华和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的房价已经快速攀升到他们可望不可及的程度。在这两个城市,连个不大的平房都要卖上百万加元。

“我父亲和爷爷那个年代,工作、结婚,攒钱准备付首付买房是很正常的顺序,但是到了我这一代,购买自己的住房几乎成为奢望。”Shania Morissette在多伦多的大学毕业后,居住在一栋一居室的公寓中,光是一个月的租金就需要1800加元,对于她目前的薪酬来说,负担很重。

房价居高不下,住宅租金也水涨船高,这不仅令本地租客感到难以负担,更令留学生慨叹租金贵得超乎想象。随着大批学生秋季返回校园,租金可能还会再度升高。

加拿大卑诗大学(UBC)医学院的一位留学生指出,温哥华部分地区租金已高出多伦多,而且符合条件的房源也有限。还有留学生原以为校外租房便宜,其后发现并非如此,最后无奈选择迁入校内宿舍。

韩长吉认为,楼市“海啸”现象,对于加拿大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房价飙升会导致房地产泡沫危机明显化,一旦泡沫破灭将会影响加拿大金融市场发展;另一方面,房价上涨速度超过民众工资增长速度,普通民众无法承受高额房价,逐步造成大量房屋空置,引发民众不满。”

收入文件造假加拿大或将规范市场

收入文件造假在加拿大华人经纪中早已不是新闻了。与贷款中介息息相关的地产中介对其中的猫腻也心知肚明

过分火热的投资让当地居民生活负担加重的同时,也为当地楼市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由于高收入才能贷到更多款,同时享受更多优惠。对于很多想买房或投资的人而言,收入证明无疑是很重要的。所以很多人为此钻了空子,从一些渠道去做假的收入证明。

近日,为了规范市场,加拿大最大的按揭服务公司之一Home Capital与45名涉嫌收入资料造假的贷款经纪解除合约。

记者了解到,由于最近几年加拿大大城市房价飞涨,购买者对于银行贷款的需求渐趋强烈。但是,在加拿大银行审批贷款对申请者的收入等有严格要求,不够资格的人,无法获取相应的贷款。这让一些购买者看着好利率却拿不到贷款,感到万分着急。

于是,有些购买者在贷款经纪的指导下,找到公司老板开具了高收入的证明,每个月因为多出来的收入需要向政府缴纳的税则会由雇主从他们的收入中直接扣除。就这样从加拿大当地银行拿到了高额贷款。

“违规事件的严肃处理,可以让多伦多的信贷市场更加干净。”Bryan警告,无论是什么国家的投资者,都千万不要冒险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被发现后,客户的房产可能会被政府没收,情节严重甚至可能会被遣送回国,反而得不偿失。

在韩长吉看来,多伦多严查收入证明、大规模解除购房贷款经纪合约有利于规范信贷市场、促进房产价格稳定。

“某些程度上,这些举措将会对火爆的楼市有一定抑制作用。”韩长吉认为,若要控制火爆的楼市,关键还是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同时严加监管信贷企业,遏制投机行为来控制房地产目前形势。

除了需要遵循当地法规,韩长吉还指出,由于目前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火热,住房过度建设,未来可能因为供过于求导致房价下跌,影响投资收益,投资者要做好承担这样风险的准备。

“而且,加拿大政府政策的调动对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大,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目前加拿大房地产增值空间较小,投资价值相对较小,建议投资者根据个人投资偏好理性投资。”韩长吉指出。

对于目前加拿大楼市的“抢购潮”,Bryan建议投资者一定要保持冷静。“虽然‘抢房’的机会稍纵即逝,但每个买家的情况也不相同,最好还是从自身需求出发。不要因为跟风而盲目投资。”Bryan称。

(据加房网)

欢迎前往加拿大房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