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认为,由于分层有地住宅数量有限,一旦经济转好,价格就会随着其他类型的房子如公寓和政府组屋而上涨,预料今年的交易量将超越去年的205个。分层有地住宅在2011年达到高峰,共有708个交易。
市区重建局和高力国际(Colliers International)的数据显示,分层有地住宅在2011年达到高峰,共有708个交易。可是随着政府实施多项降温措施如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交易数量减少至2014年的144个。
这几年来交易量逐步回升,2015年和2016年分别有177和205笔交易,尺价为798元和713元。
尽管多年来价格起落不定,但最受买家青睐的依旧是位于东北部的后港和实龙岗,以及中央地区如武吉知马和诺维纳一带的房子。
分层有地住宅,一般包括聚落式住宅(cluster housing)和联排别墅(town houses)。
每个项目内的单位有相同的外观设计和格局,虽然与有地住宅一样,各自建在一片土地上,但地契其实是所有单位屋主共有。他们也共享游泳池、停车场,以及保安等设施,管理方式同私人公寓类似。
高力国际新加坡研究部主管宋明蔚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自2013年以来,这类房子的尺价下跌17%至717元,而价格从今年开始趋向平稳。
她说,分层有地住宅的平均总楼面积为3600平方英尺,平均尺价一般上比非有地私宅低,但因房子大,售价自然也更高。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由于这类房子数量有限,一旦经济转好,价格就会随着其他类型的房子如公寓和政府组屋而上涨。”
这类房子的保值潜力,也比一般私人公寓高。
莱坊(Knight Frank)产业董事经理陈智群说:“在市场一片大好时,这类私宅的升值幅度很大。在2009年至2013年房地产市场繁荣期,分层有地住宅的资本价值上升约20%,比其他有地住宅的15%高。此外,这类房子的租金跟其他有地住宅相差不远,因此屋主能以较低房价取得更高的租金价值。”
最新的几个分层有地住宅项目都获得不错反应。位于三巴旺华克哈山通道(Wak Hassan Drive)的Watercove Ville,已卖出16个单位,平均尺价为737元,每个单位平均售价为260万元。
宋明蔚提醒买家,分层有地住宅只适合屋主自住,不适合出租。“这些房子地点都离地铁站很远,而且房子很大,除非租给一组人或大家庭,否则很难租出去,租金收益率一般上不足2%。”
(据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