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1149個單位 新加坡房價下滑促使私宅銷量去年回升

受房價下滑推動,有地私宅的銷量去年回升至2013年的水平。儘管如此,分析師認為,較低價格不會使需求顯著增加,今年的需求大致上會和去年持平。那新加坡房產多少錢

根據市區重建局的數據,有地私宅的價格去年下滑了4.4%,銷量則在同一時期增加了將近兩成。

市建局房地產資訊系統(REALIS)的數據顯示,去年共有1149個有地私宅單位售出,比前年的962個單位多。

2013年,售出的有地私宅單位共計1389個。

過去10年來,有地私宅的銷量從來沒有少過2000個單位,直到2013年政府實施總償債率(TDSR)限制房貸後,銷量才首次跌破這個界線,更在前年跌至少過1000個單位,唯有在去年才稍有起色。

有些發展商在市場稍有起色之際,準備順勢推出幾個項目。例如,加冷發展(Kallang Development)準備在5月開始,陸續推出排屋項目水鄉(The Springside)第11至第13階段的114單位,價格從270萬元起跳。該項目位於三巴旺一帶,發展商說,前10個階段的單位已經售罄。

凱德集團(CapitaLand)早前發佈業績時說,有地私宅項目Victoria Park Villas預計可在上半年推出。該項目位於加冕路,共有106棟半獨立式洋房與三棟獨立式洋房。

萬國公司(Bukit Sembawang)也考慮在下半年推出位於宏茂橋的有地私宅項目豪景山(Luxus Hills)第八階段的30至40個單位。

該項目發展商說,目前正在售賣的第七階段單位,已售出超過六成。這個階段包括28間排屋與四棟半獨立式洋房,價格從282萬元起跳。

根據統計,去年有地私宅買家普遍購買的房子多數介於300萬元至400萬元。

購買第10區(阿摩、武吉知馬、荷蘭路、東陵)豪宅的買家,則願意付500萬元以上的價錢。數據顯示,以私宅地址註冊的買家所買的101個第10區單位中,有76個單位的價格在500萬元以上。

買家仍相當謹慎

需求不會顯著增加

智信研究與諮詢總監王伽勝受訪時說:「合理的價格水平已經出現,但我認為這不會顯著增加需求。買家仍然相當謹慎,而且市面上有很多選擇。」

21世紀不動產新加坡總裁邱瑞榮說,房貸限制仍然是抑制市場的主要因素。此外,他注意到,一些銀行的估價師的態度越來越保守,對有地私宅的估價有所調低,以致可借貸的款項隨之降低。

他說:「這意味著銀行不喜歡這種風險,願意借的錢不多。房地產市場是靠銀行貸款來運作,銀行的這種想法會影響市場的估價。」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據聯合早報)

2016年新加坡私宅房地產稅下調至20%

從2016年1月1日起,在新加坡,93%的房屋屋主繳交較低的房地產稅。

新加坡國內稅務局昨天發文告說,配合市場租金的下跌,住屋的年值(annual value)也將有所下調,讓更多屋主明年繳交較低的房地產稅。那麼新加坡房產交易稅是多少呢?

當局說,住在一房式、二房式和約2萬8200個三房式組屋自住屋主(owner-occupier)無需繳交房地產稅,其餘三房式、四房式和公寓式組屋的房地產稅下調的幅度介於9%至24%。

稅務局每年會定期評估住屋的年值,主要根據住屋的潛在全年租金來計算。這已是組屋屋主連續第三年繳交較低的房地產稅。

調整後,須繳交房地產稅的三房式組屋自住屋主可省下1元6角至12元,四房式組屋自住屋主可省下14元4角,五房式組屋和公寓式組屋(不包括執行共管公寓)自住屋主則可省下16元8角。

逾八成新加坡私宅房地產稅將下調3%至20%

另一方面,在繳交較低房地產稅的私宅屋主中,超過八成屋主的房地產稅將下調3%至20%。

房地產業研究專家智信研究與諮詢總監王伽勝認為,當局下調住屋年值完全是預料中的事情。

王伽勝說:「私宅出租方面有不少問題。新建成的私宅從2013年的1萬3150個單位增加到2014年的1萬9941個單位和2015年的1萬9000 個,預計在2016年完成的私宅單位會有2萬2000個。建成的房子增加,但發展商和屋主卻無法把房子租出,全島各地的房屋空置率因此上升。當局應該是認 為發展商和房主需要援助,才會下調住屋年值,可說是採取了善解人意的措施。」

明年市場仍趨軟住屋年值會持續下滑

另外,王伽勝預測無論是組屋或私宅,明年的整體市場仍會持續趨軟,之後的租金估計會因為房屋空置率攀升而相應下滑,住屋年值也會持續下滑。

另一方面,欣樂國際執行董事麥俊榮則說:「當局下調住屋年值是好事,有些發展商和屋主會從中受益,但我認為這不會給房地產市場帶來大的影響。住屋年值和房地產稅每年都會改變,往後的發展和走向也難以估計。」

稅務局已向所有屋主發出房地產稅通知。屋主須在明年1月底前繳交房地產稅,未及時繳稅者會面對相當於應繳稅金額5%的罰款。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聯合早報網)

新加坡房產稅:引入年值「劫富濟貧」

以低稅率聞名的新加坡,其稅制設計相當完善。很多在中國仍有爭議的稅目,新加坡很早就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房地產稅就是如此。在新加坡,房地產稅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但與其說它給民眾增加了經濟負擔,不如說它是「劫富濟貧」的工具。那新加坡房產交易稅是多少?

新加坡房產稅的計算基礎是房屋的年值。所謂年值,是業主出租一個房間(不是一整套)一年所獲得的租金收入,再減去物業管理等開銷所得的純利潤。年值由稅務局每年根據各地的平均租金回報率計算,通常會低於租房的利潤。

新加坡政府對於年值超過8000新元(1新元約合4.5元人民幣)的自住房徵收4%-16%不等的房產稅,非自住房屋稅率則沒有起征點,從10%至20%不等。如果自住房年值低於8000新元,無需繳納房產稅;如果不是自住用房,就必須每年繳納最高800新元的房產稅。這一政策體現出政府對小戶型和低收入家庭的關懷。

 

隨著房產年值提高,所要繳納的稅款也水漲船高。以一個年值3萬新元的房屋為例,如果是自住用房,每年的房產稅為房屋年值(30000—8000)×4%,即880新元;如果出租,則為30000×10%,即3000新元。這一差額會隨著年值的增加而拉大,如果房屋的年值達到10萬,自住的業主需要繳納9200新元的房產稅,而非自住的業主則要承擔2萬新元的稅款。除此之外,自住用房的購房者每年會得到各種名目的優惠和抵扣,最終需要繳納的數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非自住用房則必須全額繳付。

這一稅制的設計,與政府組屋的政策相互作用,讓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沒有出現惡意炒房的現象。在新加坡,9成居民生活在組屋裡,組屋由政府統一規劃,按照居民承受力而非市場價格定價,其標準是新加坡中低收入家庭4至5年的收入之和,或者20年至30年可用於住房消費的公積金之和——能夠購買一套組屋。對於海外人士來說,他們唯一的選擇是購買價格高昂的公寓,其房價不僅是組屋的幾倍,更需要交付不菲的物業費等費用。

總的來講,新加坡約80%的收入稅是由頂層20%的高收入群體繳納的,這一比例同樣反映在房產上。政府把從富人身上征的稅,拿來補貼組屋購買者,實現國民財富的重新分配。2011年和2013年,新加坡曾兩次對房地產稅進行改革,其基本思想仍是進一步傾向弱勢群體,讓高端住宅業主尤其是房產投資客繳更多稅。對於這一制度,記者在新加坡很少聽到抱怨聲。基本上能買公寓的,大多不差那點錢,而買組屋的中低收入者在各種補貼下,實際稅負幾乎為零。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據環球時報)

受供求差距的影響 私宅空置率攀升租金卻連續下滑

因為新竣工私宅單位越來越多,外來人員的增長卻跟不上腳步,使得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造成整體私宅的空置率從2013年開始攀升,而與此同時租金則連續下滑。

根據市區重建局房地產資訊系統的數據,私宅在2010年的空置率是5%,2013年卻增至6.2%,到去年已達8.1%。那麼新加坡房產交易稅是多少呢?新加坡房產多少錢呢?

新需求的增長比新供應增長的速度慢,而外勞政策收緊是新需求增長放緩的原因

點擊查看新加坡更多精品房源

不過,不同地區的空置率有所不同。截至去年第四季,西部的空置率最低,為3.1%,而東部的空置率最高,達10.4%。東北部也好不了多少,空置率為10.3%。

租金與空置率的關係如同蹺蹺板,一上一下。隨著空置率上揚,郊區私宅租金也從2013年開始下滑,而高檔和中檔私宅則從2014年起下滑。郊區私宅在2015年的租金跌幅最大,下挫5.6%。

出租市場疲弱,屋主如何避免獨守「空房」?分析師建議投資者採取不同策略,包括減低租金、制定較有伸縮性的租約和出租一些臥房,讓房子可以繼續出租,賺取租金來償還房貸。

對於空置率近年來不斷升高,分析師認為,這主要是供求失衡所造成。

欣樂國際(SLP)執行董事麥俊榮指出,新需求的增長比新供應增長的速度慢,而外勞政策收緊是新需求增長放緩的原因。

他表示,由於外勞佔租金需求相當大的部分,因此當外勞數目下滑,對房地產的需求也會跟著收窄。

不僅如此,新竣工私宅的大量增加,也進一步加劇了供應超過需求增長的問題。

戴德梁行(DTZ)研究部東南亞區域主管李乃佳指出,在2011年大選以前,外勞的年度增長率是9.4%,之後卻跌至2014年的2.2%。相比之下,2014年第四季竣工單位的增長卻達6.7%。

智信研究與諮詢總監王伽勝指出,新竣工單位逐年增加,2013年有1萬3150個,2014年激增至1萬9941個,2015年稍減至1萬8971個,但今年全年預料將有2萬1905個竣工。

王伽勝認為,租金競爭激烈,使得好些屋主租不出房子,以及一些屋主不願意「紆尊降貴」而降低租金,擔心吸引到自己不想要的租戶,都是房子空置的一些原因。

最終供過於求也進一步打擊了租金市場。麥俊榮說:「新供應和新需求的失衡對房屋價格和租金形成下跌壓力,使得目前的住宅市場成了租戶市場,租戶具有主導權。

出租市場疲弱,屋主要如何避免成為「空屋」屋主?以下綜合了各分析師提出的意見:

一、爭取現有租戶續約。儘可能迎合租戶的要求,包括減租或幫忙進行維修。

二、若房子空置,則應削減租金叫價。對價格敏感的潛在租戶來說,這一招最為有效。

三、儘量讓房子顯得與眾不同,可以通過裝修和裝潢來達到這個效果,但也不要花太多錢,以免得不償失。

四、制定較有伸縮性的租約,例如10個月租期,而非一年或兩年。

五、考慮出租一些臥房,總比讓整個房子空置來得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屋主仍然得為整個房子交付房地產稅,因為房地產稅是以整個房子的市場租金計算。

六、配合租戶的一些特別需求作出調整。例如,對一些時常需要出國公幹的租戶,屋主可考慮幫他支付水電費,或者根據租戶出國時間的長短給予租金折扣等。

七、時間是關鍵因素,不要獨守「空房」太久,否則競爭者越來越多,屋主將失去先行者優勢。

八、尋求專業有經驗豐富的房屋經紀的協助,以更快租出房子。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據聯合早報)

分析師:新加坡今年更多新私宅將減價集體出售

根據仲量聯行的計算,未售出的新高檔私宅單位將從2013年的600多個,增至今年的800多個。受QC條例影響的高檔私宅單位,也從2013年的200多個,增至2014年的近600個。儘管這個數字在去年稍微下滑至近500個,但在今年又回彈至約550個。

由於一系列房地產降溫措施和相關條例在今年產生更大效應,市場分析師認為我國今年將出現更多減價集體出售的新私宅買賣。

新加坡今年更多新私宅將減價集體出售
新加坡今年更多新私宅將減價集體出售

點擊查看新加坡更多精品房源

根據仲量聯行(JLL)昨天發佈的2016年新加坡房地產市場展望報告,相對過去三年,今年將有更多未售出的新高檔私宅單位,預計會有更多這類私宅以減價集體出售方式轉手。

根據發展商合格證書(Qualifying Certificate,簡稱QC)條例,凡擁有外國股東的發展商(包括上市公司),必須在五年內完成所發展的私宅項目,並在取得臨時入夥證(TOP)後的兩年內賣出所有單位,否則將面對高額的延長費。

這類延長費是按地段地皮價和未售出單位佔比計算,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延長費分別是未售出單位地皮價的8%、16%和24%。在這種情況下,上市發展商可以選擇私有化,成為新加坡公司,也可以減價集體出售單位,以避免支付這筆延長費。

根據仲量聯行的計算,未售出的新高檔私宅單位將從2013年的600多個,增至今年的800多個。受QC條例影響的高檔私宅單位,也從2013年的200多個,增至2014年的近600個。儘管這個數字在去年稍微下滑至近500個,但在今年又回彈至約550個。

與此同時,找尋單一買家集體購買單位的發展商也逐年增加。以這種方式招徠買家的新高檔私宅單位,從2013年的不到50個,增至2014年的200個,今年預計多達500個。

發展商集體出售單位時,一般會給予買家很顯著優惠。過去一年半,集體出售的六個新高檔私宅項目,優惠高達15%至35%。

仲量聯行指出,本地高檔私宅價格如今比其他國際城市低了40%至50%,比倫敦和紐約便宜約80%至90%,比中國香港便宜160%。

另一方面,額外買家印花稅(ABSD)也將影響發展商。政府在2011底推出該措施,規定發展商須在五年內完成私宅項目並將所有單位賣出。若期限後仍有賣不出的單位,發展商得支付額外買家印花稅,即地段地皮價的10%,ABSD在2013年初又上調至15%。

從2011年底算起,今年底將有第一批私宅期滿,發展商將面臨支付額ABSD情況。與QC條例不同的是,就算項目只有一個未售出單位,發展商也須支付額外買家印花稅。

仲量聯行預計,本地整體高檔和大眾私宅價格會在今年繼續下滑5%至10%,並預計明年觸底。該行認為,本地住宅的可負擔性,已接近2003年經濟萎縮時的水平。這是因為國人收入在2003年至2015年增長90%,同期的高檔和大眾住宅價格則增長70%至80%。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據新加坡早報)

降溫措施雖暫未松綁 分析師看好新加坡房地產板塊

儘管當地政府現階段不打算放寬降溫措施,新加坡私宅價格仍可能進一步下調,但分析師認為最壞的時期已過,看好房地產板塊。

儘管新加坡私宅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調,但分析師依然看好房地產板塊

新加坡財政部最近向媒體表示,現階段沒有必要延長私宅必須在五年內完工的期限,令房地產發展商對大選後降溫措施鬆綁的期待落空。證券分析師認為,隨著更多單位推出市場,發展商將會讓步削價;但整體而言,房地產板塊仍受看好,特別是凱德集團(Capitaland)和城市發展(City Development)。

根據發展商合格證書條例,凡有外國股東的發展商(包括所有上市公司),必須在五年內完成所發展的私宅項目;並在取得臨時入夥證(TOP)後的兩年內,賣出所有單位,否則得繳付罰金。

房價可能進一步下調

一旦逾期沒有“清貨”,所有未售出單位將按比率來繳付罰金,第一年的延長費相等於土地價格的8%、第二年提高至16%、第三年則高達24%。

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分析師王致浩表示,2013年額外買方印花稅(Additional Buyer Stamp Duty)實施以來,在政府售地計畫(GLS)推出的項目,在2016年第四季逾期未售的私宅單位預料會有32個,到了2017年會激增至3022個。因此,房價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尤其是大眾私宅市場。

王致浩表示:“我們預測2016年政府還是會放寬降溫措施,雖然銷量不會馬上回彈,但對發展商來說是去掉肩上的一個重擔。”

他認為發展商已挨過降溫措施的最壞時期,因此給予“加磅”評級;但僅給予華聯企業“持守”評級,目標價為1.92元,昨天閉市價是1.795元。被多名分析師建議“加磅”的房地產股包括凱德集團、城市發展和永泰控股。

大華繼顯分析師預測,在最壞的情況下,私宅單位因滯銷而必須繳付罰金,大型發展商的賬面價值將減少2%至7%,如凱德集團和城市發展的賬面價值會減少5%。中型和小型發展商則承受較大風險,賬面價值可損失13%至21%,如喜敦控股(Heeton Holding)和星控股(Sing Holdings)分別會損失20.7%和20.5%的賬面價值。

分析師認為,大型發展商有足夠“銀彈”來承擔可能面對的罰金。目前的房地產股價,其實也已經將這些負面因素考慮在內,因此維持“加磅”評級。

星展唯高達分析師陳偉祥認為,發展商營收相當穩定,因為發展商都要“清貨”,而且商業項目做得不錯;只是辦公樓和零售方面業務表現疲弱,可能會拉低盈利。

陳偉祥認為房地產股還是相當有吸引力,因為這個板塊的股價資產淨值比(P/NAV)的0.72倍,接近股價重估淨資產淨比 (P/RNAV)的0.6倍。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新加坡,瞭解新加坡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互聯網資訊綜合整理)

新加坡非有地私宅價格 連續七個季度下跌

儘管交易量回彈,新加坡非有地私宅價格連續第七個季度下跌。這是過去13年以來,私宅價格持續下滑最久的一次。從2013年第三季的高峰算起,私宅價格已累計下跌近7%。

新加坡非有地私宅價格 連續七個季度下跌

分析師指出,房地產降溫措施和貸款限制沒變,再加上私宅供應飽和、人口增長放緩,因此私宅價格持跌是「毫無懸念」,但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大眾化私宅價格跌幅正在擴大。

根據市區重建局昨天公佈的預估數據,私宅價格在今年第二季環比下跌0.9%,跌幅略小於第一季的1.0%,上半年累計下跌1.9%。

分析師認為,私宅價格接下來會繼續適度下跌,全年整體跌幅介於4%至6%,自市場高點算起的跌幅介於9%至11%。

高力國際研究諮詢部主管謝岫君認為,私宅目前的累計價格跌幅適中,可視為「軟著陸」。世邦魏理仕東南亞研究部主管沈振倫卻認為,未來幾個月政府放寬降溫措施的可能性會提高。

我國私宅價格上一次如此下跌是在2000年至2002年。受互聯網泡沫破滅影響,私宅價格當年連跌八個季度。

此次的預估數據顯示,各類型非有地私宅價格在第二季都下跌。其中,大眾私宅(中央區以外,簡稱OCR)下跌1.2%,大於第一季的1.1%、去年第四季的0.8%,以及去年第三季的0.4%跌幅。

高 檔私宅(核心中央區,簡稱CCR)下跌0.5%,略大於第一季的0.4%跌幅,但顯著少於此前三個季度的0.8%至1.5%跌幅。中檔私宅(其他中央區, 簡稱RCR)則下跌0.5%,顯著小於第一季的1.7%跌幅。也就是說,大眾私宅價格跌得更快、中高檔私宅的跌勢則有所收縮。

仲量聯行(JLL)研究與諮詢部新加坡董事王德輝解釋說,55%大眾私宅買家是組屋提升者,轉售組屋的價格滑落得比大眾私宅更快,擴大了兩種住房的距離,減少提升者購買私宅的興趣。

ERA產業主要執行員林東榮說:「大眾私宅下跌幅度最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央區以外的地區擁有大量沒賣出的項目,與轉售市場一起爭奪買家。」

智信研究與諮詢總監王伽勝說:「大眾私宅的投資者找租戶困難,有更多會考慮脫售單位。買家看到單位空置,會質疑單位的投資潛能,因此積極地討價還價。」

但從累計價格跌幅來看,大眾私宅的跌幅,其實比中高檔私宅小。沈振倫指出,自2013年市場高點以來,中高檔私宅價格累計下跌7.4%,大眾化私宅則下跌5.3%。

他說:「中高檔私宅的累計價格跌幅較大,主要是中央區有大量舊單位以較低價格轉售,拉低了該區的價格指數。中央區以外,以較高價格出售的大眾私宅新單位,在前幾個季度有強勁的銷量,放緩了該區的下跌情況。」

謝岫君也指出,中高檔私宅跌價後,買家對這些私宅的興趣略有上升,在第二季為中高檔私宅的價格帶來支撐力。

在私宅交易量方面,王德輝指第二季的非有地私宅買賣禁令(caveats)有2912個,環比增長49%,也比去年的平均季度交易量略高,顯示私宅交易量有所回穩。

謝岫君指出,現在至2019年的私宅供應可觀,截至今年3月,共有1萬9359個私宅單位未售出,這包括那些已推出的項目,和那些符合銷售要求但仍未推出的項目。

她認為,買家在今年下半年仍會採取觀望態度,發展商也會謹慎推出新項目,但不管是發展商還是轉售單位的賣家,仍然有一定的持有力。

新加坡5月份非有地私宅轉售價下跌0.6%

新加坡整體非有地私宅轉售價格繼續下跌,5月份私宅轉售價格,相比4月下跌0.6%。

根據出爐的國大房地產價格指數(SRPI),除了3月份短暫上揚0.2%外,該指數今年以來的其他月份都處於下跌狀態,而且5月份的整體私宅轉售價跌幅擴大,從4月的0.3%擴大至0.6%。

新加坡5月份非有地私宅轉售價下跌0.6%

分析師表示,私宅轉售價下行將是本地樓市下來的「新常態」,不過從每月轉售價格波動不超過1%的情況來看,轉售價預料會趨向穩定。

戴德梁行(DTZ)研究部副主管李乃佳說:「除非市場出現一些重大變化,例如政府放寬降溫措施條例等,造成市場的『反射性反應』(knee-jerk reaction),否則私宅轉售價只會保持在現有水平或稍微下跌。」

根據國大房地產價格指數,中央區和非中央區的私宅轉售價格在5月都下滑,前者跌1%,後者則微跌0.1%。

智信研究與諮詢總監王伽勝表示,5月的私宅轉售價微跌,一方面顯示農曆新年後在3月掀起的買氣難以持續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因一些反應熱烈的項目在4月推出後,市場又恢復到淡靜局面。

4月份有兩個新項目推出,即位於巴特禮地鐵站附近的綠盛邨(Botanique@Bartley),以及位於義順地鐵站旁的北園公寓(North Park Residences)。這兩個項目反應熱烈,促使該月份的新私宅銷量月比激增83%。

李乃佳認為,如果只是單個月份,私宅轉售價變動並不大,但若從較長期走勢來看,轉售價明顯呈下行趨勢,特別是中央區。

中央區私宅轉售價格指數去年5月處於150點左右水平,現在卻跌至133.4點,一年跌幅為11%。

李乃佳說:「明顯地,中央區一些私宅業主基於不同原因,例如不想再繼續等樓市回彈,或是想脫售資產去投資其他項目等,如今更願意以較低價格把私宅單位賣出。」

另一方面,面積不超過506平方英呎的小型公寓,其轉售價則由升轉跌,從4月份的上揚0.4%,在5月份轉而下跌1.3%。

對此,王伽勝認為,這說明4月份小型公寓轉售價上揚,純粹是偶然情況。

事實上,由於自去年起有更多小型單位竣工,小型公寓這個私宅市場的競爭已越來越激烈。

展望未來,王伽勝預計小型公寓轉售市場將繼續疲弱,而整體私宅轉售價今年估計會下跌高達6%。

2015年4月新加坡房價趨勢報告

4月份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繼續降溫,由於缺乏利好消息刺激轉售私宅市場,加上受降溫措施的持續影響,是導致4月份轉售私宅價格繼續面對下行壓力的原因。
  
但他們也表示,轉售私宅價格接下來應不會有大幅波動,所以期待轉售私宅價格大跌的買家,將很難尋得符合他們預期價位的私宅項目。


私人公寓市場

新加坡私人公寓市場4月份的銷售每尺均價為1246 psf,相較3月的1206 psf 上升了3.3%。與去年同期相比略微下降0.7%。

銷售交易總量為944宗,相比3月份的912宗略微增加了3.5%,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則下降了15.3%。


租賃市場

新加坡私人公寓市場4月份的出租每尺均價為3.67 psf,相較3月的3.57 psf 上升了2.8%.相較去年同期的3.84psf則下降了4.4%。

銷售交易總量為5365宗,相比3月份的5250宗增加了21.9%。相較去年同期的4809宗也增加了11.6%。

查看大圖

 

新加坡:相對於非面海單位 海景公寓溢價大縮水

一向令買房者趨之若鶩的海景公寓,近兩年來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據分析師統計,有海景的私宅單位過去一年交易量極少。此外,面海單位過去數年的投資回報並沒有高於非面海單位,這類單位相對非面海單位的溢價已出現大縮水。

新加坡:相對於非面海單位 海景公寓溢價大縮水

點擊查看更多新加坡房產

智信研究與諮詢(R’ST Research)總監王伽勝以第4郵區吉寶灣的瀕海公寓為例說明,當地的面海單位溢價已從2012年前的8%至10%,跌至如今的3%至5%。

由於華人一般認為「水能生財」,瀕海公寓向來是華人買房者追捧的一種私宅。此外,在擁擠大都會中擁有一間可遙看大海的單位,不僅能提高本身的生活享受,也能凸顯社會地位。

仲量聯行(JLL)東南亞研究部主管蔡炎亮說:「海景也是出租賣點,有海景的投資單位更容易出租,租金也可更高。」

新加坡四周環海,可供住宅用途的瀕海地段卻不多。瀕海公寓主要分佈在六個區域,包括第15郵區至第16郵區的東海岸、第5郵區的西海岸、東北部第17郵區至第18郵區的白沙和羅央、南部第4郵區的聖淘沙升濤灣、同區的吉寶灣,以及第1郵區至第2郵區市中心內的濱海灣。

王伽勝說,2000年至2008年是海景公寓全盛期,許多買家不惜支付高昂的溢價來買一間面海公寓。據蔡炎亮計算,即使是同個地區、同個項目或同座大樓,面海公寓過去十年的平均售價,比非面海公寓售價高出5%至20%。

以東海岸的私宅為例子,碧灣路的旭日灣(Costa del Sol)是本地較知名的瀕海私宅項目,落成於2004年,正前方是大海且無高樓遮擋,單位也有落地窗,凡12樓以上單位,都可遙望大海。其正後方的翠灣園 (The Bayshore)落成於1997年,視野被旭日灣擋住。蔡炎亮指出,旭日灣面海單位售價比翠灣園高20%至30%,但這必須把落成年份不同考慮在內。

西海岸海皇園(Blue Horizon,2005年落成)面海單位的售價,分別比後方西灣公寓(West Bay Condominium,1993年落成)和西海灣度假公寓(Westcove,1998年落成)單位高出15%至25%。

在東北部,白沙項目漣漪灣(Ripple Bay)的面海單位售價,比同項目非面海單位高3%至10%。此外,同區的執行共管公寓項目Sea Horizon和水彩苑(Watercolours),前者的面海單位售價,也會比後者面積相似的非面海單位高10%至13%。

市場淡靜 面海公寓交易低

不 過,戴德梁行(DTZ)研究部副主管李乃佳受詢時指出,樓市一片大好時,面海公寓售價的確會比非面海公寓高10%至15%,「但如今市場淡靜,近年來面海 公寓很少交易,因為買賣雙方在價格方面存有很大分歧。一方面屋主想借海景推高價格,另一方面在總償債率框架(TDSR)和額外買家印花稅(ABSD)措施 下,買家更不情願多付一分錢」。

李乃佳以第4郵區吉寶灣映水苑(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項目為例說,這個剛落成兩年的項目在去年下半年,僅有兩間面海單位轉售。同樣的,位於聖淘沙升濤灣的泊寧軒(The Berth by the Cove)項目,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僅一間面海單位轉售。

王伽勝直言,打著「瀕海生活」旗幟做賣點的私宅項目已經落伍。本地在2008年之後有更多新私宅項目湧現,許多靠近地鐵站,給予買家和租房者更多選擇。相比之下,許多瀕海公寓則地點偏僻,也不靠近地鐵站。

所處地區影響房價

此外,舊的面海公寓落成已有一段時間,公眾對其缺點也開始有一定認識,也削弱了面海公寓原有的賣點。譬如,瀕海公寓較潮濕且鹽分高。李乃佳說,瀕海公寓維修保養成本較高、窗口正對大海的單位到了晚上,視野幾乎是漆黑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