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者追捧新加坡房產|新加坡

近來新加坡房地產市場成為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和購房者的目標,在經歷了數年的下跌後,當地房價似乎反彈在望。(新加坡怎麼樣?

中國投資者追捧新加坡房產|新加坡
 

  點擊查看新加坡更多精品房源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龍光地產控股有限公司(Logan Property Holdings Co.)一個高管團隊曾在一年內頻繁前往新加坡,尋求大舉押注當地房地產市場。

5月份該公司的努力有了成果,龍光地產與中國大型企業集團南山集團(Nanshan Group)組建的合資公司,贏得新加坡政府拍賣的一幅住宅地塊,交易價格高達10億新元(約31億令吉),創下了當地此類房地產交易的紀錄。

分析師表示,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尋求在火熱的中國和中國香港房地產市場之外拓展業務,他們將目光轉向新加坡,因為這個東南亞國家的住宅物業價格在經歷了多年的下跌之後,短期內似乎有望反彈。

市場接近底部

2013年新加坡政府進一步採取措施為不斷飆升的房價降溫,自那之後當地房價已經下跌12%。

不過,過去一年房價降幅收窄,今年第2季僅較第1季下跌0.1%。

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駐新加坡研究部門負責人鄭惠勻(譯音)表示,這是整體市場更加接近底部的強烈信號。

此外,龍光地產投資者關係主管李達輝表示,與中國相比,新加坡簡單透明的稅收、政策結構以及經營環境也是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因素。

李達輝表示,而且這種分散投資能夠幫助開發商覆蓋外債敞口。

他補充說,龍光地產高達20%的借款為海外債務,因此向新加坡這樣的市場拓展業務,能在打造公司品牌的同時幫助對沖槓桿風險。

房地產諮詢公司萊坊(Knight Frank)稱,過去10年來,亞太地區的跨境住宅用地投資增長了一倍以上。

2016年相關投資額超過420億美元,其中80%來自中國和中國香港的開發商。

房地產服務公司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引用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數據稱,今年上半年,外國人在新加坡中央核心區購買的豪宅,有1/4被非新加坡永久居民的中國投資者買走。

2015和2016全年,中國買家分別購買了新加坡18%和20%的此類高端住宅。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金管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最近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全球房地產投資者仍在尋求資金收益和投資安全之際,潛在需求旺盛,現在還不是放鬆房地產市場降溫措施的時候。

2009年至2013年,新加坡的房價上漲了60%。

之後新加坡採取措施為樓市降溫,成為少有的政府成功抑制房價的例子,與中國和中國香港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新加坡限制一些購房者借款,並對外國人購房額外徵稅,以打擊投機者。

投機者往往使用高槓桿,尋求短期內實現高資本增值。

據瑞士寶盛(Julius Baer)的一份報告,新加坡黃金地段的一套4000平方英呎(約合370平方米)的住宅均價為890萬美元,中國香港則為4120萬美元,上海為1660萬美元。

不過,孟文能稱,房價重新大幅上漲的風險不容忽視。

他還說,新加坡需對尋求逃避本國更嚴格監管的海外投資者保持警惕。

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新加坡研究主管李敏雯稱,中國對資本外流實行嚴格的管制,但這不太可能抑制那些擔心國內可能出現房地產泡沫的購房者在新加坡進行投機性投資。

李敏雯稱,現在也許是趁低買進的最佳時機。

(據詩華日報)

新加坡房市逆勢鬆綁 中國資金蠢蠢欲動 | 新加坡

從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今已經十周年。然而,全球多國樓市並未降溫,調控仍是重中之重。不過,新加坡卻開始逆勢而行,開始放松自美聯儲量化寬松之後執行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一些似乎看到“機會”的資金已經蠢蠢欲動。

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曾是各路資金和富豪的置業首選之地,特別是從美國推行量化寬松政策以來,在全世界低利率的影響下,海外買家湧入新加坡房地產市場,推動新加坡成為亞洲房價第二高的城市。

新加坡政府此前曾多次表態,不會放松自2009年以來實施的管控措施,他們擔心一旦放松可能導致地產泡沫再起。不過,今年3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將降低印花稅稅率,隨後還放松了一些貸款限制。此前,若賣方持有房屋的時間不到4年就出售,則須繳納房價4%到16%的印花稅,而從3月11日開始,該時限縮短到3年,印花稅稅率也降至4%至12%。

有分析人士表示,去年新加坡經濟增長1.8%,增長勢頭好於預期。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一直嚴格遵守使居民住房和面向海外投資的房地產相協調的建設比例,讓新加坡的住房形成了實質上的雙軌制,這些因素都是新加坡能夠下狠手調控並在此後大膽“逆勢而為”的關鍵。

如果將房價數據進行對比,新加坡的房價跌幅已經有所收窄,今年第一季度新加坡房價環比下跌0.5%。而新加坡房價去年全年下跌3%。那麼,調控政策有所放松,新加坡房價會不會“觸底反彈”?

這或許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但一些資金卻似乎看到了機會。據2016年萊坊財富報告顯示,盡管房價處於下跌通道,調控仍在持續,但新加坡依舊是亞洲地區繼中國香港之後,高端住宅市場最為火爆的市場。

在新加坡房地產開發商協會最近舉辦的一次論壇上,與會者的熱門話題就是外國開發商積極的土地投標。公開資料顯示,今年5月,龍光地產與中國南山集團合資10億新加坡元(約合7.35億美元),獲得了新加坡政府拍賣的一塊住宅用地,該價格創下當地土地交易紀錄新高。另據海外媒體報道,新加坡4月的土拍吸引了創紀錄的24名競標者,包括中國建築(南洋)發展有限公司和馬來西亞實達集團有限公司兩家海外開發商。根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新加坡核心地帶的超高端住宅有四分之一是被中國投資者購買。

新加坡女皇鎮地價新紀錄,成為新加坡首個標價衝破10億元的純住宅項目,出價的是由中國香港上市公司龍光地產和總部位於中國山東的南山集團所組成的財團
新加坡女皇鎮地價新紀錄,成為新加坡首個標價衝破10億元的純住宅項目,出價的是由中國香港上市公司龍光地產和總部位於中國山東的南山集團所組成的財團

點擊查看新加坡房源

對於中國資金的海外投資趨勢,高力國際表示投資的焦點有望向亞洲市場轉移。未來幾年,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房地產投資仍將集中在門戶城市如中國香港、悉尼、新加坡等。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通過布局此類項目可以擴大國際化的經營能力,同時對衝國內市場經營的風險,因此,“此類投資將被持續看好。”此外,第一太平戴維斯的統計數據還顯示,保險企業已成為中國在境外進行房地產投資的最主要投資群體,在去年占比超過6成,今年一季度占比已經達到8成。

普華永道亞太區國際稅務服務主管合伙人莊樹清表示,隨著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相關風險和問題也日益顯現。企業需要在透明度及風險管控方面加大管理力度,謹慎布局,重視海外投資的真實性與合規性。

(據證券時報)

內地投資者跨境買房:紐約、倫敦吸逾百億美元 | 美國

房地產咨詢公司萊坊近日發布報告稱,2016年,中國內地資本的跨境房地產交易額達到266億美元,占亞洲所有資本投資近40%,而美國紐約倫敦等超級城市,都成為了海外資本湧入的大熱。

萊坊發布的《活躍資本》報告顯示,在2016年,內地資金占全球跨境投資的11%,投資份額僅落後於美國的19%,中國內地跨境投資量在10年間上升了26倍,2016年,中國內地資本的跨境房地產交易額達到266億美元,占亞洲所有資本投資近40%,相當於國內本地投資額的一半以上。

2016年,亞洲投資者的海外投資金額達670億美元,但2007年只有190億美元,累計漲幅達到了253%。同時,在過去幾年,亞洲房地產投資者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一群,而亞洲逐漸開始超越美國,成為擁有最多超高淨值人士的地區,萊坊預計,中國內地超高淨值人士的數目將繼續在亞洲領先。

>>>美國置業百科美國購房流程 | 美國房貸申請 | 美國房產稅費

受城市穩定性和深度所吸引,倫敦、紐約等門戶城市和其他超級城市最受中國投資者的歡迎
受城市穩定性和深度所吸引,倫敦、紐約等門戶城市和其他超級城市最受中國投資者的歡迎

點擊查看紐約房源

萊坊大中華區研究及咨詢主管紀言迅稱,幾年前,全球資本市場上都擠滿了大型內地保險公司,大型開發商和國有企業,自從2015年開始,私企或開發商開始在市場占據一定地位。與同類國企相比,這類企業更為靈活,也能迅速作出決定和承受較高的風險,預計投資者對地標線物業的熱情會減退,而較成熟的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則較有系統性。

受城市穩定性和深度所吸引,倫敦、紐約等門戶城市和其他超級城市最受中國投資者的歡迎。其他重點城市,包括“一帶一路”涉及的城市,如新加坡和東南亞主要樞紐也將繼續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2016年,最受投資者歡迎的市場是美國紐約,達到163億美元,但大部分投資來自美國本地的投資者,占總投資的60%;其次是倫敦,2016年共吸引了159億美元的海外投資,占總投資額的80%,成為最受海外投資者追捧的超級城市。上海吸引了60億美元的海外資金,占總投資額的18%,而中國香港則吸引了49億美元的海外投資額,占72%的總投資額。

另一方面,私人投資者在全球房地產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根據萊坊發布的《財富報告》,2016年,私人投資者占全球商業物業交易宗數的27%,1/4的私人財富投資在房地產市場(自住物業和第二物業除外)。

而私人投資者投資全球房地產的主要動力來自於風險轉移、資產控制、彙率分散風險、全球化投資組合以及私人投資者的投資動力,而最受追捧的市場是那些有穩固根基、穩定租客需求、流動性和透明度高的市場,而超級城市會是這些投資者的首選。

今年上半年,中國香港買家投資在倫敦寫字樓物業的金額達到22億英鎊,但去年同期只有4.58億英鎊。萊坊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和商業物業代理部主管夏博安稱,這一輪從中國香港輸出的投資,包括中國香港本地的資金和以中國香港為基地或上市的內地公司的資本,這些資金同時借助中國香港金融市場的優勢,包括資金自由進出,開放的國際市場,以及可以獲取融資的可能。

與此同時,中國香港受資本外流的影響比較小,中國香港的內地企業也可以從中國香港出發面向海外投資,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香港商業物業升值潛力良好,中國香港本地市場已經吸引了很多中國香港及內地投資者的青睞。

(據新浪財經)

新加坡房價下跌放緩 再成海外購房主地標 | 新加坡

今年3月起新加坡突然宣布放寬房地產管制,壓抑了三年的新加坡樓市繼續爆發。4月,新加坡房屋銷售1555套,而上年同期為750套。而3月環比增長了將近2倍的房屋供應量也繼續上升,4月達到1616套。

在經過多年下滑後,新加坡房價近期似乎要迎來反彈,這讓其不可避免進入中國投資商的視線。

新加坡簡單透明的稅收政策和運營環境也是吸引中國開發商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房價下跌放緩,再度成中國海外購房主地標
新加坡房價下跌放緩,再度成中國海外購房主地標

點擊查看新加坡房源

地產為例,其20%的貸款是海外債務,因此將市場擴大到新加坡既有助於對衝風險,又有利於公司品牌的海外擴張。

根據新加坡城市重建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新加坡核心地帶的超高端住宅有四分之一是被中國人購買的。2016和2015年全年,中國買家在高端住房購買比例中分別占比18%和20%。

據瑞士寶盛銀行報告顯示,新加坡黃金地段4,000平方英尺的住宅平均花費890萬美元,同比的中國香港為4120萬美元,上海為1,660萬美元。中國國內高漲的房價催生了大量中國人前往新加坡購房。

Cushman & Wakefield的新加坡研究主管Christine Li表示,中國嚴格的資本外流控制手段無法阻止中國買家們因擔心國內房地產泡沫而不斷來新加坡投資的腳步。

在該背景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表示,現在還沒到放松市場冷卻措施的時候,其坦言:“房價重新飆升的風險不可忽略,新加坡需要提高警惕,對海外投資者進行更嚴格的監管。”

(據經濟觀察報)

近年來有增加趨勢 綜合發展項目深受發展商與買家歡迎 | 新加坡

結合商場和住宅的綜合發展項目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過去10年有大約18個大型項目落成或部分完工,單在過去三年裏就有13個。

根據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的統計,由於綜合發展項目大多位置優越,加上購物方便,住宅單位的轉售價比壹般私宅項目高出20%至25%。

近年來有增加趨勢 綜合發展項目深受發展商與買家歡迎 | 新加坡

點擊查看新加坡更多精品房源

近年來,多個綜合發展項目(mixed-use development)陸續登場,包括波東巴西地鐵站旁的博雅居(The Poiz Residences)和博雅中心(The Poiz Centre)、義順地鐵站旁的北園公寓(North Park Residences),以及武吉巴督綜合發展項目心樂軒(Le Quest)。

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日本鹿島建設合資的公司也在不久前,標得兀裏巷的綜合發展項目地段,可見發展商都看好這類住宅的需求將延續壹段日子。

受訪分析師認為,這與國人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高力國際董事經理鄧慧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過去幾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變化,人們希望能享有直達商場等設施的便利。綜合發展項目日益增加,是為了迎合現在的需求和新的生活方式。”

萊坊(Knight Frank)產業董事經理陳智群也有同感。他說,住戶購買日常用品和食物時非常方便,尤其是當有急用時。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類項目對租戶來說比壹般公寓更具吸引力。租戶看重綜合發展項目帶來的便利,可能願意付更高租金。”

投資者要註意的是,雖然這類私宅的轉售價和租金收益比壹般公寓高,但買房子時所付的價錢也相應較高。

第壹太平戴維斯(Savills)研究部主管張敏璋指出,新推出的綜合發展項目住宅價格,比壹般新公寓高15%至20%。

這促使發展商緊抓商場近在咫尺的特點,為買家提供特別服務。例如青建地產發展的心樂軒,屋主在商場內的托兒所報名時將享有優先權。

青建地產副總經理張麗緣說:“最近政府出售的地段和通過集體出售的地段交易價格,都創下紀錄。我們相信,不論是對投資者或自住型的買家而言,心樂軒都物有所值。”。

心樂軒有516個住宅單位,售價介於58萬8000元和138萬元,從本周六早上10時30分開始接受訂購。

星獅地產(Frasers Centrepoint)的北園公寓結合納福城(Northpoint City)商場的綜合發展項目,則以交通便利及各種社區活動,吸引顧客上門。

星獅地產商業營銷總經理傅誌平說:“公司在策劃項目時考慮到社區需求,目的是創造壹個交通便利的聚會地點。納福城也設有民眾俱樂部和壹個面積等於10個籃球場的廣場,可舉辦大型社區活動。”

北園公寓有920單位,目前已賣出89%。

值得註意的是,要在政府售地計劃出售的地皮上建造何種項目,是由當局規定,除非是可靈活發展的白色地段。

因此,如果壹幅地段只能建造私宅,就不能建造綜合發展項目。

受訪分析師認為,雖然市場對綜合發展項目有壹定需求,但發展項目的種類得視整個市區規劃而定。

(據聯合早報)

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經驗及啟示 | 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規劃新加坡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本島及63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718.3平方公裏,總人口約547萬,人口密度約為7600人/平方公裏。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受天然條件限制,土地資源是新加坡發展的最大制約之壹,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成為新加坡城市規劃的重大課題。

新加坡給世界提供了城市治理模板

新加坡以各項戰略、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為保障,真正做到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有機銜接、協同發展,成功地樹立城市品牌,給世界提供了壹個優良的城市治理模板。

(壹)科學構建城市規劃運作體系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體系,由戰略性的概念規劃、總體規劃和開發指導規劃三級構成。

(二)著力強化城市規劃實施管理

1、機構設置。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下設城市重建局(URA)、建屋發展局(HDB)、公園暨康樂署等機構,分屬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2、規劃管理。新加坡規劃法規體系嚴謹完善,執行十分嚴格。

(三)運用先進理念引領城市發展

1、科學前瞻,合理確定城市結構和功能布局。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卻沒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建築和交通擁擠的現象。這主要得益於新加坡采取了前瞻的極限規劃理論,新加坡概念規劃提出“環狀城市和新鎮建設”相疊加的空間結構模式,在南海岸中部建設國際性的經濟、金融、商業和旅遊中心區,西部布局重型和化工工業,東部超前設置國際機場,沿快速交通走廊設置兼有居住和輕型工業的新鎮,並據此建立起相應的交通結構體系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既實現區域功能分工,又能適度綜合發展,避免各地之間對交通的過度需求。

2、便捷高效,科學構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新加坡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得益於科學的城市綜合交通網絡規劃及嚴格的交通管理。壹是結構科學,集約高效。新加坡道路規劃綜合了放射狀和方格路網的優點,路網骨架呈蜂窩狀(環形放射)結構,道路用地約占國土面積的12%-15%,路網密度位居世界第三。二是體系完善,保障有力。新加坡道路由“地鐵系統、輕軌系統、城市快速路以及市政道路”4級路網體系構成,以地鐵為主,其他方式為輔,協調發展。地鐵系統基本覆蓋全國主要地區,確保了新加坡整體交通系統的效率和穩定。三是布局合理,駁接順暢。交通場站壹般設置在各級中心區和人流密度較大的區域,便利人們出行。四是綜合開發,調節集散。新加坡在大型的交通樞紐周邊通常進行高強度、高密度的“住宅-商業”混合開發,提高了人流的集散效率。

3、 配套完善,標準化設置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規劃是新加坡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的重點,為了便於服務,減少日常出行,新加坡十分註重集合化和中心式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新鎮中心”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新鎮還按規模設置“鎮中心-社區中心-鄰裏中心”等,各級中心依據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了相應等級、規模和功能的商業、學校、醫療、交通等設施,民生問題基本能就近解決,極大地減少交通出行,有效防止“大城市病”產生。值得贊嘆的是各級服務中心中的商業設施,從布局、規模具體到賣何類商品均有明確要求,如鄰裏中心按要求需設置35個商店、2個餐廳、1個超市、2個菜場、1~2臺自動提款機,並規定了必備功能和推薦功能,對商業設施的主營業態和結構等作出標準化的規定。

4、生態優先,著力打造“花園中的城市”。新加坡雖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但仍保留大量的生態空間,長期培育生態基質。在城市發展中,大力推進多維度的城市綠化建設,全境展現生態城市和生態國家的形象。壹是劃定綠線,嚴格管控。二是設立標準,嚴格執行。由於執行嚴格,如今新加坡市內占地20公頃以上的公園達到44個,0.2公頃的街心公園達240多個,使人恍若置身於花園之中。三是綠道串聯,主題多元。四是註重生態系統修復。通過“生態天橋”的建設,將被道路割裂的生態區域聯通起來,保證了生物自由遷徒的途徑,使得生態系統得到了較好的恢復。五是建立多維立體的綠化景觀。

5、和諧包容,著力塑造城市特色景觀。新加坡空間環境處處反映出自然與建築、現代與傳統、經濟與文化、城區與郊外等的協調,給人以和諧與秩序的感受。壹是管控有度,塑造形態。新加坡采取“壹松壹緊”的城市設計控制機制,塑造了“核心區多樣性”、“新鎮統壹性”的外部風貌。對城市中心區,政府鼓勵引進國際建築大師進行設計,強調的是建築創造的藝術性、獨特性,以寬松的規劃引導,促進歷史、藝術、功能、風格、體驗等包容並蓄,呈現多姿多彩的城市風貌。政府重點通過城市設計導則對核心區域的步行廊道、建築圍層、建築界面、戶外標識、照明系統、設施遮蔽、戶外商業和環境藝術等進行嚴格的設計和建設管控,托底公共利益。二是多元包容,彰顯特色。新加坡是壹個多文化交融的國家,歷史街區體現了多文化內涵的建設風貌,新加坡認為這是建構國民歸屬感的必要條件,於是通過保護規劃重點保留15個富有特色的區域,試圖通過保留城市遺產,強化新加坡的獨特魅力。如通過保留牛車水中國城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這些街區已成為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以人為本,註重品質。

借鑒先進理念將三亞建成國際化精品城市

雖然學習考察的時間較短,難以窺探新加坡城市規劃管理的全貌,但此行受益匪淺,結合三亞正在開展的工作,有幾點思考。

(壹)科學規劃,嚴格執行

新加坡在規劃運作體系和設計方面有許多先進理念,比如超前的概念規劃采取了極限規劃的理論和方法,對新加坡未來全域產業、空間、支撐系統的布局和規模作出安排,真正在壹張藍圖的引導下有序建設發展。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建議

壹要編制城市概念規劃。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抓規劃、打基礎”。城市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城市規劃成功是最大的效益。當前可以新加坡概念規劃方法為藍本,以三亞市“多規合壹”確定的市域極限空間格局為基礎,開展三亞城市長遠概念規劃的編制工作,以落實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為導向,系統分析三亞全域城市空間布局模式和動力機制,對重要的資源地區進行戰略控制和預留,統籌安排產業分工、土地利用、設施配置等,建立更加長遠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指導下壹輪三亞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

二要整合中心城區控規。為進壹步強化與城市總體規劃目標、定位和功能布局之間的銜接,提高城市機體的整體協調性,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在三亞本級事權內可結合近期城市“雙修”、“雙城”戰略部署和“十三五”規劃的要求,適時開展中心城區控規整合,優化、整合和提升產業、功能在空間上的布局,升級業態和形態,為近期城市發展明確建設重點。

三要加快推進城市設計。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旅遊精品城市,需要精品城市設計的支撐。當前,要制定三亞城市設計技術導則,提出建築風格、色彩、材質乃至高度、體量等要求,並且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土地出讓的硬性條件,從源頭上管控好城市風貌。對重要的門戶區位、線路、傳統街區啟動多層次的城市設計工作,結合“雙修”、“雙城”工作的推進,引導實施改造,塑造城市景觀風貌核心區域。

四要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執行過程中,已形成了由規劃法令、概念藍圖、發展指導藍圖組成的較為全面完整的規劃編制體系和執行體系。成功經驗啟示我們,好的規劃,關鍵在於執行到位。

(二)加快收儲,實施規劃

新加坡是壹個島國,節約集約用地是新加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壹出路。政府通過施行《土地征用法》,為各項戰略意圖、規劃、政策的落地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新加坡之所以完全能按規劃建設城市的前提條件。與之不同的是,我市土地權屬相對復雜,且許多國有土地存在碎片化、規模小、不規則等情況,城市規劃實施的難度大,壹些結構性、功能性、系統性的空間和機制問題難以得到很好的解決。為此建議:

壹要開展土地利用評估。摸清土地利用底數,把準解決城市規劃“落地難”障礙因素,建立土地權屬構成和利用臺賬,確定收儲計劃和行動方案,為下壹步政策制定、規劃優化和土地儲備開展前期研究。

二要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在打違工作中,要系統啟動土地收儲,特別是要加大中心城區和重點灣區農村集體和零星邊角土地收儲力度,為三亞城市規劃的實施提供空間支撐。

三要協調解決土地問題。以推進省域“多規合壹”改革和深化農墾體制改革為契機,繼續加快協調重點地段特殊土地置換、農墾土地納入地方統籌配置和利用問題,加快重點區域城市建設。

(三)完善功能,優化結構

目前,我市各園區、景區、灣區的城市配套和旅遊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對中心城區服務依賴性較強,在市域形成了十分明顯的交通向心性。特別在旅遊旺季,形成了較嚴重的擁堵情況,制約了舊城整體空間秩序和功能的優化。借鑒新加坡經驗,建議:

壹要加快公共設施建設。結合撤鎮設區,加快各區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設施系統建設,促進海棠區、崖州區區中心的形成,減少人口出行。吉陽區、天涯區的外圍片區要根據規劃和人口規模,搭建服務設施系統並完善建設,滿足人口服務需求,減少中心城區壓力。

二要建設新組團塑造新形象。在中心城區,要加大海羅片區和抱坡片區土地的收儲力度,加快完善規劃編制,對城市進行功能補缺,打造新的居住組團。

此外,新加坡在城市綠化、各級中心打造、雨廊等公共空間建設等方面對我市近期推進“雙修”、“雙城”試點工作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我們將積極探索融入我市工作實際,也將更加重視加強規劃系統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城市規劃管理水平,為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精品旅遊城市、打造海南旅遊特區標桿提供有力的規劃技術保障。

作者:三亞市規劃局局長 黃海雄

(據南海網)

新加坡建設宜居城市十大經驗 | 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壹、全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排名居亞洲之首……穿行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有序的布局、整潔的道路,會給每壹位初到這裏的遊客留下良好印象。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壹,新加坡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質量卻壹直在世界各類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新加坡經驗”因此成了許多國家打造宜居城市借鑒的樣板。(新加坡城市規劃

新加坡近日推出名為《高密度城市的10項宜居原則》的新書,向世界系統介紹新加坡的經驗。該書由新加坡宜居城市研發中心和美國城市土地學會聯合編寫。去年,這兩個機構聯合對新加坡濱海灣、烏節路商業區等人口高密集區進行了調查,後又匯集了該國城市規劃和發展領域的62位思想領袖、專家、從業者等專業人士的觀點,編成此書。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許文遠在新書出版之際表示,全球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趨勢已不可避免,即使壹些國家的土地資源充足,也都面臨著城市不斷發展給居住環境質量帶來的挑戰。對於新加坡而言,國土面積的限制帶來的挑戰更嚴重,因此建設壹個高質量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至關重要。亞洲開發銀行南亞局城市發展處處長費越25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強調,在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新加坡是世界公認的壹個成功範例。

新書列舉了建設宜居城市的十大經驗:壹是確保規劃的長期性,充分利用每壹寸土地,堅持優質設計;二是保證城市規劃壹致性下的多樣化,讓人們都對城市有歸屬感;三是更接近自然,用綠色“軟化”鋼筋水泥帶來的壓迫感,使空氣更潔凈;四是在社區中建設居民消費得起且多樣化的服務設施;五是充分利用空間,打造用途更廣泛的公共場所;六是優先考慮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築,致力於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來替代私家車;七是通過建築的高低搭配和巧妙組合減少城市的擁擠感;八是保證居住的安全性;九是改變傳統作法、提倡創新,比如新加坡的再生水設施建設;十是在政府、居民和企業間建立起夥伴關系,使三者都能積極參與,共同承擔責任。

費越認為,這10條原則是對新加坡城市規劃和建設經驗的歸納和總結。“新加坡經驗的可貴之處是,它用事實證明,通過良好的城市規劃和有效管理,人們完全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把壹座城市建設得如此完善”。美國城市土地學會南亞區主席西蒙·特裏在介紹此書時說,政府推動宜居城市的決心和投入也必不可少。

新加坡的經驗對高速城鎮化的中國無疑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費越認為,學習新加坡經驗不能局限於學習它的城市規劃原則和技術上,而應註重學習公共政策的形成機制和有效的城市管理體系。“如果沒有壹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再合理的城市規劃原則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據中國園林網)

城市規劃與城市的靈魂 | 新加坡

在21世紀,尋求同宜居性、可持續性、經濟蓬勃發展和社會凝聚力相關的城市方案,是非常真實的挑戰。據估計,到2050年,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人口將增至65億人,即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與此同時,經濟活動的重心將轉移到尤其是亞洲的新興市場,特別是這些市場的城市。它們將因為要素稟賦最為集中而日益突出,也會因為投射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的能力而更加引人註目。(新加坡城市規劃

因此,城市規劃的短、長期沖擊不但將塑造城市環境,也將在本地和國際上,決定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不論他們是個人、企業、發展商還是利益集團。

新加坡不但沒有被土地稀少所限制,還通過謹慎和實事求是的城市規劃,為目前和未來世世代代的國人充分發展土地資源。土地必須妥善地分配,來滿足住屋、教育、商業、工業、交通、消閑和國防等用途的需要。

毫無疑問的,同城市規劃相關的法律的制定與執行,決定了新加坡自獨立以來的城市景觀。法律機制為城市更新、經濟活動、水資源管理和壹個使用多種語言社會的融合,提供了快速采取行動的框架。現在,它也必須協助推動新加坡成為全球化都會和“智慧國”的宏圖大計。

新加坡城市規劃的特色源自其殖民地歷史。在萊佛士看來,新加坡是位於東西方十字路口、介於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轉口貿易中心。新加坡早期城市規劃的遺跡,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地時代。

獨立後,新加坡政府便做出明智的決定。根據1965年12月頒布的憲法,私人土地所有權在新加坡不具有憲法權利。建國總理李光耀也於1965年12月提呈憲法(修正)法案時表示:“……壹旦確定法律不會明文規定強制征用或使用土地必須付出足夠的賠償,我們就打開了訴訟的大門,並最終由法庭來決定多少賠償才是足夠的。”。

1966年成立的憲法委員會也同意政府的立場。委員會認識到新加坡是個只有225平方公裏的小島,當人口日益增加時,就必須有更多土地供公共用途。

政府進行城市規劃和促進社群福利的最有力執法工具,是《土地征用法令》(Land Acquisition Act)。時任律政部長巴克形容這是“具社會主義色彩的法令”。法令規定,地主不可以從損害公眾利益的發展受惠。其次,為了公眾利益而征用的土地的賠償金,不能高於政府未在該地進行發展前的市場價格。

法令讓政府可以堅定地進行城市重建,尤其是建造組屋和實施工業化。政府在1973年修訂法令,或按1973年11月30日的市場價格支付賠償費,或按征用土地憲報公布之日的市場價格支付賠償費,兩者取其低者。當然,這讓許多地主感到不滿。多年後,他們的土地的價格遠高於1973年的價格。

從1959年到1984年,政府共征用了177平方公裏的土地,即當時新加坡土地總面積的約三分之二,其大多數是在《土地征用法令》於1967年生效後征用的。

土地所有權不具憲法權利,加上《土地征用法令》,讓政府可以在不受到長期耽擱的情況下進行城市規劃和改變。當時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造成城市規劃傾向經濟。裕廊工業區迅速在西部沼澤地建立起來。

在社會發展方面,對於合並帶來許多矛盾,剛脫離馬來西亞的新加坡來說,改善公共住屋意味著大規模的城市更新和變革,不但要容納數目漸多、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口,也要促使他們融合在壹起。

英國殖民地政府對城市人口分而治之的政策,讓情況變得更復雜。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各有自己的聚居地。這些種族藩籬很快便被去除。遷移是優先政策考量,以便建立壹個新社會。為了給受到徒置影響的人們提供住所,政府計劃並建造了具現代衛生和其他設施的公共組屋區。

這個過程創造了壹個大家都是利益相關者的社會。人民的住屋是他們的資產,價格也會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繁榮而水漲船高。

對稀有土地的需求有時候是相互競爭,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城市規劃需要維持微妙的平衡。城市規劃者必須考量土地的主要用途,包括未來用途。政府於2013年1月發表《人口政策白皮書》的同時,也提出支撐未來人口的土地使用計劃,以確保新加坡人可以享有高素質的生活環境。這份文件概述了若有必要,讓新加坡到2030年可以容納690萬人口的計劃。

在國家日趨成熟時,城市規劃者也必須在經濟需求和保護國家自然、文化和其他遺產間取得平衡。他們需要同所有利益相關者聯手,在相互競爭的需求間保持不偏不倚。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或者不能讓其他城市直接仿效。但其經驗顯示,法律與政策,加上政治決心和公眾的支持,可以給城市規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提升宜居性和加強建築環境的可持續性。良好的治理和法治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

這些都需要在資源分配和政策選項上做出明智決定,也需要社群的支持和犧牲。法律制度只能提供壹個框架,不能賦予相關城市社會所希望看到的價值觀。在發展新加坡城市景觀時,城市規劃法律必須支持和促進這些價值觀。這樣,我們才可以提升城市的靈魂和居民的素質。我們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我們。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葉琦保譯

(據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