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學區房”代表著孩子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臨近重點學校的房產,不僅具有較高的升值潛力,其抗風險能力也較強。到海外買房也壹樣,很多家長在買房很早之前就在考察國外的那些學區了。那麽,在國外是否也有“學區房”的概念呢?那裏的父母是否會為負擔不起高價的“學區房”而發愁呢?下面跟隨我們盤點壹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學區房”狀況吧。
美國:只有公立中小學跟“學區房”有關
美國的公立中學和小學(包括壹年幼兒園),都是采取“就近入學”的原則。好學校必然吸引家長來買“學區房”,進而推動房價的上漲。美國法律規定,任何孩子,包括父母是偷渡者的孩子,只要是居住在這個學區內,都享有免費受教育的權利。學生免費就讀公立學校還需要他們父母或合法監護人居住在相應劃分的學區內,這時候學區房的作用就舉足輕重了。
美國只有公立中小學跟“學區”有關系。美國的公立中小學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學校周邊地區的房地產稅。各地稅率不同,大多為百分之壹到百分之三。學區的資金跟房地產稅的數額是成正比的。學校資金多,則有財力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質量好,就會吸引有孩子的家庭搬到這些學校周邊居住,便形成了所謂的“學區房”。
如果家長計劃讓孩子讀美國私立中小學,那麽跟“學區”就沒有關系了。美國的私立中小學不管學生的居住地區,優質學校首先看錢,每年學費起碼得交兩三萬美元。其次看人,如果進校後學生被發現是“朽木”或“壞料”,就會被清除出校。
美國大學沒有“就近入學”的規定。但美國公立大學的學費州內州外有別,比如外州(包括外國)學生,壹年學費是三萬美元,而州內學生只要壹萬美元出頭。享受州內學費優惠的條件是:在開學前在該州住滿壹年。無論住在州內哪個區域,壹視同仁,跟“學區”沒有關系。
澳大利亞:主流社會不追捧“學區房”
澳洲的簽證政策只接受高中或高中以上學生,而在澳洲沒有類似於中國的“學區房”的概念。在澳洲,按區域劃分學校主要針對當地的學生,而對於國際留學生,可以直接申請好的學校。
“澳洲所謂的‘學區房’和國內的‘學區房’還不太壹樣,中學分公立和私立兩種。私立基本都在郊區,所有學生都要寄宿,所以沒有‘學區房’的概念。而公立中學有些確實是類似於國內‘學區房’的概念,妳是要在當地居住妳才可以按片劃分到這個學校,那是針對當地的學生,國際留學生沒關系的,因為他們是被安排在寄宿家庭,他們是可以直接申請公立中學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公立學校都接受海外學生。
由於澳洲和中國文化有巨大差異,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截然不同,因此當地家長並不像中國家長那樣重視子女是否能上重點學校。“學區房”在澳洲主流社會並不流行。如果去問當地人,他們都不知道這個代表什麽,或者含金量有多高。這可能與澳洲的文化有關。孩子都是放開了養,只要孩子內心是陽光的,生活是快樂的,就行了。不太多地苛求孩子的成績要多好,學習要多棒,或者以後要多麽成功。
壹位資深房產顧問介紹,房價主要取決於地段和這個房子本身的品質,學校對它的影響並不大。不過她也坦言,好的學校旁邊的房價相對其它地區還是會高壹些。不過,如今很多中國家長選擇在澳洲高校周邊購置房產,壹是為孩子提供便利的上學條件,二是將其作為壹項海外投資。
為孩子海外置業 妳真的了解那裏的學區房嗎?
英國優質學區房推薦
英國:好區域房產未必是優質“學區房”
雖然除倫敦以外的英國其他城市的房產市場,在過去幾年裏持續低迷,但英國學區房在整個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房價居高不下。不過,潛在買家需要註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了解您所要投資的英國學區房是否真正在看中的名校錄取範圍之內。如今多數公立學校都是按照距離來錄取新生,並且申請人數及錄取範圍也會逐年改變。要想查到這些信息並不難,因為它們在英國是公開的,如不少信息可以登陸市政委員會(LocalCouncil)的網站獲取。
其次,壹些所謂的好區域的房產未必是重點的英國“學區房”。英國政府要求每壹個開發商的樓盤必須有壹部分是廉租房,在很多好的街區也都有英國特色的經濟適用房,從而導致該區的部分人口結構會影響學校的學生品質。要知道,即使是非常貴的肯辛頓-切爾西區,也有幾家名聲很差的公校。
值得壹提的是,英國的大部分公立中學是綜合性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就是說錄取是按“就近原則”;壹小部分好的公立中學是按照入學考試成績錄取的。這就是所謂的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或者精英學校(Selective School),壹流的文法學校比很多私校還要好。如此壹來,以考試錄取而非以學區錄取的話,英國“學區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含義。
日本:家長不為“學區房”發愁
日本的小學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私立小學很少,學費不菲,條件極好的私立小學,壹年的學費需要大約七八萬元人民幣。日本絕大多數孩子都上公立小學,全日本公立小學的硬件設備基本相同,教師實行每兩年輪換流動制,這兩條保證了全民義務教育的公平性。
據壹位負責教育的公務員說:“東京最中心區的學校和北海道最邊遠的小學硬件設備基本沒有差別,任何老師都有輪換到農村教學的機會,越是偏遠的地方晉升越快,所以大家都會更加努力。”
在日本,小學入學是可以跨區的。但其實,跨區入學會給學校帶來壹些麻煩,因為在日本,不同的學區有“學區自治會”,小學生上下學無需家長接送,都是排隊壹起走,沿途就會有各自學區自治會安排的誌願者站崗守護,如果換學區就沒有人守護,學校需要派專人。盡管這樣,學校還是以家長的意願為第壹標準,跨區入學也沒有阻礙。
在日本,小學的入學選擇不是難題。日本的就近入學是以居住地政府登記的居住地址為依據來決定學區和學校的,即家搬到哪裏,就可在哪裏就近入學。因此,日本家長無須為高價的“學區房”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