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經驗及啟示 | 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規劃新加坡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本島及63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718.3平方公裏,總人口約547萬,人口密度約為7600人/平方公裏。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受天然條件限制,土地資源是新加坡發展的最大制約之壹,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成為新加坡城市規劃的重大課題。

新加坡給世界提供了城市治理模板

新加坡以各項戰略、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為保障,真正做到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有機銜接、協同發展,成功地樹立城市品牌,給世界提供了壹個優良的城市治理模板。

(壹)科學構建城市規劃運作體系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體系,由戰略性的概念規劃、總體規劃和開發指導規劃三級構成。

(二)著力強化城市規劃實施管理

1、機構設置。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下設城市重建局(URA)、建屋發展局(HDB)、公園暨康樂署等機構,分屬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2、規劃管理。新加坡規劃法規體系嚴謹完善,執行十分嚴格。

(三)運用先進理念引領城市發展

1、科學前瞻,合理確定城市結構和功能布局。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卻沒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建築和交通擁擠的現象。這主要得益於新加坡采取了前瞻的極限規劃理論,新加坡概念規劃提出“環狀城市和新鎮建設”相疊加的空間結構模式,在南海岸中部建設國際性的經濟、金融、商業和旅遊中心區,西部布局重型和化工工業,東部超前設置國際機場,沿快速交通走廊設置兼有居住和輕型工業的新鎮,並據此建立起相應的交通結構體系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既實現區域功能分工,又能適度綜合發展,避免各地之間對交通的過度需求。

2、便捷高效,科學構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新加坡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得益於科學的城市綜合交通網絡規劃及嚴格的交通管理。壹是結構科學,集約高效。新加坡道路規劃綜合了放射狀和方格路網的優點,路網骨架呈蜂窩狀(環形放射)結構,道路用地約占國土面積的12%-15%,路網密度位居世界第三。二是體系完善,保障有力。新加坡道路由“地鐵系統、輕軌系統、城市快速路以及市政道路”4級路網體系構成,以地鐵為主,其他方式為輔,協調發展。地鐵系統基本覆蓋全國主要地區,確保了新加坡整體交通系統的效率和穩定。三是布局合理,駁接順暢。交通場站壹般設置在各級中心區和人流密度較大的區域,便利人們出行。四是綜合開發,調節集散。新加坡在大型的交通樞紐周邊通常進行高強度、高密度的“住宅-商業”混合開發,提高了人流的集散效率。

3、 配套完善,標準化設置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規劃是新加坡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的重點,為了便於服務,減少日常出行,新加坡十分註重集合化和中心式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新鎮中心”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新鎮還按規模設置“鎮中心-社區中心-鄰裏中心”等,各級中心依據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了相應等級、規模和功能的商業、學校、醫療、交通等設施,民生問題基本能就近解決,極大地減少交通出行,有效防止“大城市病”產生。值得贊嘆的是各級服務中心中的商業設施,從布局、規模具體到賣何類商品均有明確要求,如鄰裏中心按要求需設置35個商店、2個餐廳、1個超市、2個菜場、1~2臺自動提款機,並規定了必備功能和推薦功能,對商業設施的主營業態和結構等作出標準化的規定。

4、生態優先,著力打造“花園中的城市”。新加坡雖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但仍保留大量的生態空間,長期培育生態基質。在城市發展中,大力推進多維度的城市綠化建設,全境展現生態城市和生態國家的形象。壹是劃定綠線,嚴格管控。二是設立標準,嚴格執行。由於執行嚴格,如今新加坡市內占地20公頃以上的公園達到44個,0.2公頃的街心公園達240多個,使人恍若置身於花園之中。三是綠道串聯,主題多元。四是註重生態系統修復。通過“生態天橋”的建設,將被道路割裂的生態區域聯通起來,保證了生物自由遷徒的途徑,使得生態系統得到了較好的恢復。五是建立多維立體的綠化景觀。

5、和諧包容,著力塑造城市特色景觀。新加坡空間環境處處反映出自然與建築、現代與傳統、經濟與文化、城區與郊外等的協調,給人以和諧與秩序的感受。壹是管控有度,塑造形態。新加坡采取“壹松壹緊”的城市設計控制機制,塑造了“核心區多樣性”、“新鎮統壹性”的外部風貌。對城市中心區,政府鼓勵引進國際建築大師進行設計,強調的是建築創造的藝術性、獨特性,以寬松的規劃引導,促進歷史、藝術、功能、風格、體驗等包容並蓄,呈現多姿多彩的城市風貌。政府重點通過城市設計導則對核心區域的步行廊道、建築圍層、建築界面、戶外標識、照明系統、設施遮蔽、戶外商業和環境藝術等進行嚴格的設計和建設管控,托底公共利益。二是多元包容,彰顯特色。新加坡是壹個多文化交融的國家,歷史街區體現了多文化內涵的建設風貌,新加坡認為這是建構國民歸屬感的必要條件,於是通過保護規劃重點保留15個富有特色的區域,試圖通過保留城市遺產,強化新加坡的獨特魅力。如通過保留牛車水中國城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這些街區已成為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以人為本,註重品質。

借鑒先進理念將三亞建成國際化精品城市

雖然學習考察的時間較短,難以窺探新加坡城市規劃管理的全貌,但此行受益匪淺,結合三亞正在開展的工作,有幾點思考。

(壹)科學規劃,嚴格執行

新加坡在規劃運作體系和設計方面有許多先進理念,比如超前的概念規劃采取了極限規劃的理論和方法,對新加坡未來全域產業、空間、支撐系統的布局和規模作出安排,真正在壹張藍圖的引導下有序建設發展。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建議

壹要編制城市概念規劃。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抓規劃、打基礎”。城市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城市規劃成功是最大的效益。當前可以新加坡概念規劃方法為藍本,以三亞市“多規合壹”確定的市域極限空間格局為基礎,開展三亞城市長遠概念規劃的編制工作,以落實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為導向,系統分析三亞全域城市空間布局模式和動力機制,對重要的資源地區進行戰略控制和預留,統籌安排產業分工、土地利用、設施配置等,建立更加長遠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指導下壹輪三亞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

二要整合中心城區控規。為進壹步強化與城市總體規劃目標、定位和功能布局之間的銜接,提高城市機體的整體協調性,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在三亞本級事權內可結合近期城市“雙修”、“雙城”戰略部署和“十三五”規劃的要求,適時開展中心城區控規整合,優化、整合和提升產業、功能在空間上的布局,升級業態和形態,為近期城市發展明確建設重點。

三要加快推進城市設計。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旅遊精品城市,需要精品城市設計的支撐。當前,要制定三亞城市設計技術導則,提出建築風格、色彩、材質乃至高度、體量等要求,並且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土地出讓的硬性條件,從源頭上管控好城市風貌。對重要的門戶區位、線路、傳統街區啟動多層次的城市設計工作,結合“雙修”、“雙城”工作的推進,引導實施改造,塑造城市景觀風貌核心區域。

四要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執行過程中,已形成了由規劃法令、概念藍圖、發展指導藍圖組成的較為全面完整的規劃編制體系和執行體系。成功經驗啟示我們,好的規劃,關鍵在於執行到位。

(二)加快收儲,實施規劃

新加坡是壹個島國,節約集約用地是新加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壹出路。政府通過施行《土地征用法》,為各項戰略意圖、規劃、政策的落地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新加坡之所以完全能按規劃建設城市的前提條件。與之不同的是,我市土地權屬相對復雜,且許多國有土地存在碎片化、規模小、不規則等情況,城市規劃實施的難度大,壹些結構性、功能性、系統性的空間和機制問題難以得到很好的解決。為此建議:

壹要開展土地利用評估。摸清土地利用底數,把準解決城市規劃“落地難”障礙因素,建立土地權屬構成和利用臺賬,確定收儲計劃和行動方案,為下壹步政策制定、規劃優化和土地儲備開展前期研究。

二要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在打違工作中,要系統啟動土地收儲,特別是要加大中心城區和重點灣區農村集體和零星邊角土地收儲力度,為三亞城市規劃的實施提供空間支撐。

三要協調解決土地問題。以推進省域“多規合壹”改革和深化農墾體制改革為契機,繼續加快協調重點地段特殊土地置換、農墾土地納入地方統籌配置和利用問題,加快重點區域城市建設。

(三)完善功能,優化結構

目前,我市各園區、景區、灣區的城市配套和旅遊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對中心城區服務依賴性較強,在市域形成了十分明顯的交通向心性。特別在旅遊旺季,形成了較嚴重的擁堵情況,制約了舊城整體空間秩序和功能的優化。借鑒新加坡經驗,建議:

壹要加快公共設施建設。結合撤鎮設區,加快各區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設施系統建設,促進海棠區、崖州區區中心的形成,減少人口出行。吉陽區、天涯區的外圍片區要根據規劃和人口規模,搭建服務設施系統並完善建設,滿足人口服務需求,減少中心城區壓力。

二要建設新組團塑造新形象。在中心城區,要加大海羅片區和抱坡片區土地的收儲力度,加快完善規劃編制,對城市進行功能補缺,打造新的居住組團。

此外,新加坡在城市綠化、各級中心打造、雨廊等公共空間建設等方面對我市近期推進“雙修”、“雙城”試點工作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我們將積極探索融入我市工作實際,也將更加重視加強規劃系統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城市規劃管理水平,為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精品旅遊城市、打造海南旅遊特區標桿提供有力的規劃技術保障。

作者:三亞市規劃局局長 黃海雄

(據南海網)

新加坡建設宜居城市十大經驗 | 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壹、全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排名居亞洲之首……穿行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有序的布局、整潔的道路,會給每壹位初到這裏的遊客留下良好印象。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壹,新加坡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質量卻壹直在世界各類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新加坡經驗”因此成了許多國家打造宜居城市借鑒的樣板。(新加坡城市規劃

新加坡近日推出名為《高密度城市的10項宜居原則》的新書,向世界系統介紹新加坡的經驗。該書由新加坡宜居城市研發中心和美國城市土地學會聯合編寫。去年,這兩個機構聯合對新加坡濱海灣、烏節路商業區等人口高密集區進行了調查,後又匯集了該國城市規劃和發展領域的62位思想領袖、專家、從業者等專業人士的觀點,編成此書。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許文遠在新書出版之際表示,全球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趨勢已不可避免,即使壹些國家的土地資源充足,也都面臨著城市不斷發展給居住環境質量帶來的挑戰。對於新加坡而言,國土面積的限制帶來的挑戰更嚴重,因此建設壹個高質量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至關重要。亞洲開發銀行南亞局城市發展處處長費越25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強調,在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新加坡是世界公認的壹個成功範例。

新書列舉了建設宜居城市的十大經驗:壹是確保規劃的長期性,充分利用每壹寸土地,堅持優質設計;二是保證城市規劃壹致性下的多樣化,讓人們都對城市有歸屬感;三是更接近自然,用綠色“軟化”鋼筋水泥帶來的壓迫感,使空氣更潔凈;四是在社區中建設居民消費得起且多樣化的服務設施;五是充分利用空間,打造用途更廣泛的公共場所;六是優先考慮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築,致力於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來替代私家車;七是通過建築的高低搭配和巧妙組合減少城市的擁擠感;八是保證居住的安全性;九是改變傳統作法、提倡創新,比如新加坡的再生水設施建設;十是在政府、居民和企業間建立起夥伴關系,使三者都能積極參與,共同承擔責任。

費越認為,這10條原則是對新加坡城市規劃和建設經驗的歸納和總結。“新加坡經驗的可貴之處是,它用事實證明,通過良好的城市規劃和有效管理,人們完全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把壹座城市建設得如此完善”。美國城市土地學會南亞區主席西蒙·特裏在介紹此書時說,政府推動宜居城市的決心和投入也必不可少。

新加坡的經驗對高速城鎮化的中國無疑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費越認為,學習新加坡經驗不能局限於學習它的城市規劃原則和技術上,而應註重學習公共政策的形成機制和有效的城市管理體系。“如果沒有壹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再合理的城市規劃原則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據中國園林網)

城市規劃與城市的靈魂 | 新加坡

在21世紀,尋求同宜居性、可持續性、經濟蓬勃發展和社會凝聚力相關的城市方案,是非常真實的挑戰。據估計,到2050年,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人口將增至65億人,即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與此同時,經濟活動的重心將轉移到尤其是亞洲的新興市場,特別是這些市場的城市。它們將因為要素稟賦最為集中而日益突出,也會因為投射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的能力而更加引人註目。(新加坡城市規劃

因此,城市規劃的短、長期沖擊不但將塑造城市環境,也將在本地和國際上,決定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不論他們是個人、企業、發展商還是利益集團。

新加坡不但沒有被土地稀少所限制,還通過謹慎和實事求是的城市規劃,為目前和未來世世代代的國人充分發展土地資源。土地必須妥善地分配,來滿足住屋、教育、商業、工業、交通、消閑和國防等用途的需要。

毫無疑問的,同城市規劃相關的法律的制定與執行,決定了新加坡自獨立以來的城市景觀。法律機制為城市更新、經濟活動、水資源管理和壹個使用多種語言社會的融合,提供了快速采取行動的框架。現在,它也必須協助推動新加坡成為全球化都會和“智慧國”的宏圖大計。

新加坡城市規劃的特色源自其殖民地歷史。在萊佛士看來,新加坡是位於東西方十字路口、介於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轉口貿易中心。新加坡早期城市規劃的遺跡,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地時代。

獨立後,新加坡政府便做出明智的決定。根據1965年12月頒布的憲法,私人土地所有權在新加坡不具有憲法權利。建國總理李光耀也於1965年12月提呈憲法(修正)法案時表示:“……壹旦確定法律不會明文規定強制征用或使用土地必須付出足夠的賠償,我們就打開了訴訟的大門,並最終由法庭來決定多少賠償才是足夠的。”。

1966年成立的憲法委員會也同意政府的立場。委員會認識到新加坡是個只有225平方公裏的小島,當人口日益增加時,就必須有更多土地供公共用途。

政府進行城市規劃和促進社群福利的最有力執法工具,是《土地征用法令》(Land Acquisition Act)。時任律政部長巴克形容這是“具社會主義色彩的法令”。法令規定,地主不可以從損害公眾利益的發展受惠。其次,為了公眾利益而征用的土地的賠償金,不能高於政府未在該地進行發展前的市場價格。

法令讓政府可以堅定地進行城市重建,尤其是建造組屋和實施工業化。政府在1973年修訂法令,或按1973年11月30日的市場價格支付賠償費,或按征用土地憲報公布之日的市場價格支付賠償費,兩者取其低者。當然,這讓許多地主感到不滿。多年後,他們的土地的價格遠高於1973年的價格。

從1959年到1984年,政府共征用了177平方公裏的土地,即當時新加坡土地總面積的約三分之二,其大多數是在《土地征用法令》於1967年生效後征用的。

土地所有權不具憲法權利,加上《土地征用法令》,讓政府可以在不受到長期耽擱的情況下進行城市規劃和改變。當時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造成城市規劃傾向經濟。裕廊工業區迅速在西部沼澤地建立起來。

在社會發展方面,對於合並帶來許多矛盾,剛脫離馬來西亞的新加坡來說,改善公共住屋意味著大規模的城市更新和變革,不但要容納數目漸多、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口,也要促使他們融合在壹起。

英國殖民地政府對城市人口分而治之的政策,讓情況變得更復雜。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各有自己的聚居地。這些種族藩籬很快便被去除。遷移是優先政策考量,以便建立壹個新社會。為了給受到徒置影響的人們提供住所,政府計劃並建造了具現代衛生和其他設施的公共組屋區。

這個過程創造了壹個大家都是利益相關者的社會。人民的住屋是他們的資產,價格也會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繁榮而水漲船高。

對稀有土地的需求有時候是相互競爭,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城市規劃需要維持微妙的平衡。城市規劃者必須考量土地的主要用途,包括未來用途。政府於2013年1月發表《人口政策白皮書》的同時,也提出支撐未來人口的土地使用計劃,以確保新加坡人可以享有高素質的生活環境。這份文件概述了若有必要,讓新加坡到2030年可以容納690萬人口的計劃。

在國家日趨成熟時,城市規劃者也必須在經濟需求和保護國家自然、文化和其他遺產間取得平衡。他們需要同所有利益相關者聯手,在相互競爭的需求間保持不偏不倚。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或者不能讓其他城市直接仿效。但其經驗顯示,法律與政策,加上政治決心和公眾的支持,可以給城市規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提升宜居性和加強建築環境的可持續性。良好的治理和法治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

這些都需要在資源分配和政策選項上做出明智決定,也需要社群的支持和犧牲。法律制度只能提供壹個框架,不能賦予相關城市社會所希望看到的價值觀。在發展新加坡城市景觀時,城市規劃法律必須支持和促進這些價值觀。這樣,我們才可以提升城市的靈魂和居民的素質。我們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我們。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葉琦保譯

(據聯合早報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建設 | 新加坡

新加坡是壹個島國,國土面積為646平方公裏,人口約為320多萬,相當於中國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和中國許多熱帶城市有著相似的氣候條件。今年九月受中心委派,我們有幸到新加坡進行了考察學習,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壹個現代化的花園城市,壹個具有深厚的多文化底蘊與現代環境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對比於壹處的“非常新加坡”。我們在參觀新加坡城市建設的同時,對其城市規劃體系、城市規劃管理、城市特色建設、道路交通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考察和學習。

壹、城市規劃運作體系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可分為兩種:發展規劃和開發控制規劃。

1、發展規劃:主要指戰略性的概念規劃。

概念規劃是長期性的和戰略性的,制定長遠發展的目標和原則,體現在形態結構、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體系。概念規劃的作用是協調和指導公共建設的長期計劃,並為實施性規劃提供依據。規劃圖是示意性的,不足以指導具體的開發建設。1991年新加坡對其第壹個概念規劃進行了調整,形成2000年、2010年和X年三個階段的形態發展構架。其中2001年新加坡概念規劃(The ConceptPlan 2001)提出了7個方面的規劃要點:在熟悉的地方建設新住屋;高樓城市生活更多的休閑選擇;商業用地更加靈活;形成全球的商業金融中心;建設更加密集的軌道網絡;更強調各地區的特色。

2、開發指導規劃(總體規劃):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總體規劃曾經是新加坡的法定規劃,作為開發控制的法定依據。到了八十年代開發指導規劃逐漸取代了總體規劃,成為開發控制的法定依據。新加坡的55個分區都制定了開發指導規劃,該規劃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規劃為核心,根據概念規劃的原則和目標,制定土地用途、發展密度、高度、交通組織、環境改善步行和開敞空間體系、歷史保護和開發等方面的開發指導細則和控制參數。這種規劃類似我國的控規。

二、城市規劃管理

新加坡目前的規劃系統是由規劃法令規定的壹套法制系統。規劃主管部門是市區重建局,它由法律授予權力,包括:規劃的權力,規劃管理的權力,征收發展費的權力。市區重建局在法定的總體規劃指導下實施規劃管理。在新加坡,“發展”是批在土地以上及以下進行任何建築、工程、開采和其它處置或者改變建築和土地利用的用途。

新加坡規劃管理的特征是:

1、通過對發展申請的分類提高管理的效率。市區重建局發展管理署對發展申請進行分類,並制定相應的流程。這些類型包括:新建建設工程,地契分割和地契(分層)分割,已有建設工程變更,建築及土地的用途改變,修訂已批準的規劃,延期或臨時發展等;

2、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調控土地發展和轉讓。新加坡規劃管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其宏觀調控的手段。最突出的經濟手段是,任何批準的發展方案,如果發展計劃的容積率超出總體規劃圖的容積率、發展計劃的人口容積率超出總體規劃圖的最高規定、發展計劃牽涉到建築及土地用途的更改,造成地價增值,必須向市區重建局繳交發展費,這壹舉措使國家利益得到保障。

3、運用信息技術加強規劃管理。對於壹個成功的規劃管理,其中壹個重要因素是:可靠、準確的數據。新加坡註意采集土地信息和發展數據,用於跟蹤城市形態發展和規劃分析,並運用信息技術發展了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4、以法的精神給申請者以訴訟的機會。在發展申請不能滿足規劃要求的時候,規劃當局可以發出不批準通知書,並說明方案被拒的原因。申請者可以接到通知書的28天內以書面形式向國家發展部部長,市區重建局上訴。

5、嚴厲的規劃執法。違法者必須付罰款3000新幣或被監禁不超過3個月或兩者兼施。

6、違規申請的處理。對於不能遵守規劃要求的發展,只要原因恰當,可以通過違規申請的渠道得到解決,這是新加坡政府親商的舉措之壹。負責處理違規申請的機構是規劃管理委員會。其主席為市區重建局的局長,委員包括:建築管制、環保、交通及建築師學會、規劃師學會的領導。

三、城市特色建設

1、花園城市的建設

1965年新加坡建立獨立的共和國就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的思想。從最早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理念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加坡為提高花園城市的建設水平,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有新的目標提出。六十年代提出綠化凈化新加坡,大力種植行道樹,建設公園,為市民提供開放空間;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綠化規劃,加強環境綠化中的彩色植物的應用,強調特殊空間(燈柱、人行過街天橋、擋土墻等)的綠化,綠地中增加休閑娛樂設施,對新開發的區域植樹造林,進行停車場綠化;八十年代提出種植果樹,增設專門的休閑設施,制訂長期的戰略規劃,實現機械化操作和計算機化管理,引進更多色彩鮮艷、香氣濃郁的植物種類。

九十年代提出建設生態平衡的公園,發展更多各種各樣的主題公園,引入刺激性強的娛樂設施,建設連接各公園的廊道系統,加強人行道的遮蔭樹的種植,減少維護費用,增加機械化操作。由於新加坡政府較早地認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園林不僅僅能創造“使房地產增值”的經濟效益,更是國民綜合素質和精神面貌的體現,從而使建設“花園城市”的運動深入人心,與廣大民眾達成共識。這壹切都給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建設註入活力。

新加坡城市綠化的點線面的處理有著獨道之處。其花園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反應在城市的道路上:街道、城市快速路兩旁寬闊的綠化帶中種植著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植物,體現著赤道附近熱帶城市的特色。新加坡從九十年代著手建立的連接各大公園、自然保護區、居住區公園的廊道系統,則為居民不受機動車輛的幹擾,通過步行、騎自行車遊覽各公園提供了方便。他們計劃建立數條將全國的公園都連接起來的“綠色走廊”,該走廊至少六米寬,其中包括四米的路面。目前該項目已進行了三分之壹。

新加坡均勻分布的城市公園、居住區公園及其正在實施的“公園廊道”計劃,使市民能夠充分享用這些休閑地。公園的建設以植物造景為主,體現自然風光,園中完備的兒童的遊戲設施和體育健身設施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真正實踐著其“為人服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造園宗旨。

2、強調各地區的特色

新加坡是壹個多文化交融的國家,其城市建設也體現了多文化內涵的建設風貌,也造就了新加坡獨特的城市特色,即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對比融合的城市風貌。在城市中大量的歷史建築和現代建築喜劇性的、完美的融和在壹起。眾多有特色的歷史街區如中國城(ChinaTown)、 印度街(Little India)等 “紅屋頂式”的歷史街區增加了新加坡的魅力和吸引力。

新加坡政府認為對城市中的歷史建築和歷史街區,應合理評估其價值。從經濟的角度衡量,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建造高樓大廈遠比保留歷史街區的低矮店屋更具經濟效益,但是它們所蘊藏的無形回憶和共同情感,卻是建構壹個國民歸屬感的必要條件。新加坡政府將這壹思想作為歷史街區保護的基本策略。

以新加坡河北岸的克拉碼頭(Clarke Quay)為例, 1860至1870年代曾是造船和修船的中心這裏原本是低矮的貨倉和店鋪,1983年貨運駁船遷離新加坡河以後良好的地理區位條件使得碼頭周邊迅速高樓林立,對於市中心濱河沿岸所留存的這些舊建築,新加坡政府並沒有將其拆除重建更具經濟價值的商業或辦公,而是將這裏的數十座貨倉和店鋪改為多元特色的餐館和酒吧。如今有著傳統風貌的店屋同背後的現代化摩天大樓形成鮮明的對比並成為附近金融區職員和國外遊客最愛光顧的休閑去處,它已成為該地區標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道路交通規劃

新加坡道路骨架為蜂窩狀,綜合了放射狀路網和方格網路網的優點,按照路網密度排名,其在全世界位於第3位。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新加坡政府努力完善道路網建設,但通過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光靠修路並不能解決交通問題。新加坡從1970年起,就不斷出臺新的或改進老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

1、通過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貫穿全國的地鐵、輕軌系統及發達的陸地公交汽車網絡系統,來解決市民的出行;另外通過GPS自動調動系統提高出租車效率,

2、以電子收費系統限制公交車以外的車輛在高峰時間進入鬧市區;

3、每年有壹定限量的轎車購買指標以防止車輛增長的速度過猛;

4、大力進行道路系統、停車場、停車樓的建設。目前新加坡國內的道路用地已占其國土面積的12%。但從1999年以來對鬧市區進行減少停車設施來限制交通流量。

具體的交通管理制度的演變為;

  • 1970年汽車共乘計劃
  • 1975年限制區計劃、巴士專用車道
  • 1976年出租車無線傳召
  • 1973年外國車輛入境費用
  • 1980年路口交通燈電腦化
  • 1982年開始建設地鐵
  • 1990年擁車證
  • 1991年周末車輛
  • 1998年電子收費
  • 1999年削減停車設施、建設輕軌

五、土地售賣計劃

土地售賣計劃與新加坡市區重建行動計劃緊密相連,通過土地售賣將新加坡概念規劃指導下的重建行動計劃變為現實。

1、強行征地:新加坡是壹個土地資源極其匱乏的島國,為加強政府對土地的有效控制,政府通過強行征地的手段,把大部分土地收為國有,將私人土地加以合並,使小地塊整合為大地塊,為大宗發展提供用地。

2、在土地開發的同時,大力建設組屋,以容納因發展而須遷移原址的居民。新加坡的組屋與我國的經濟適用房類似。

3、投資建設基礎設施。

4、在公布投標結果後,密切關註施工與建設,直到完工為止。

5、在土地售賣計劃裏,政府尋求的不單是土地購買者,而是需要土地發展的夥伴,這個夥伴必須與政府配合,積極提供資金、人力與專業知識,吸引投資,使國家建設能夠推展。

(互聯網綜合整理)

“新加坡規劃之父”:高密度城市也可以交通順暢 | 新加坡

城鎮化是中國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之壹,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十分關心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對其中的壹些問題也直言不諱。

劉太格說,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喜歡做形象工程,但沒有壹個完善的體系把此類形象工程囊括在內,多數是將其擺錯了位置。“不客氣地講,我覺得現在很多城市就是壹座建築的‘雜貨店’。我們應該把城市布局完善,再有選擇地做少數亮點的工程,而其它多數的建築應該做成背景式的建築”。

在劉太格眼裏,交通規劃不合理也是許多城市的通病。他說,現在很多城市都流行建高架橋,這並不是壹個好東西,相反,高架橋過多其實是城市規劃不十分科學的印證,因為沒有規劃好,才需要這麽多的高架橋。

如何從制度上來引導,增強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劉太格認為,在規劃層面,首先應編制出主要城市群發展大綱,協調規劃各個大城市及其輻射的中小城市(鎮)的環境負載力、人口承載力、產業布局。相應的,公共資源不能過度支持大城市,國家和省級在資金配置、財稅政策、金融信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應向中小城市、城鎮傾斜,提高就業能力和人口聚集力。

人物名片

劉太格曾任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局長(1979年-1989年),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1989年-1992年),期間完成了新加坡概念圖的調整方案,被稱為“新加坡規劃之父”。他也是全球城市規劃界的泰鬥。在中國,劉太格是佛山市、珠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等地的規劃顧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設施規劃評審委員會主席,都江堰地震災後重建規劃方案評審委員會主席。

談城市規劃

高密度城市也可以交通順暢

在任何壹個城市拿壹塊地,如果找歐美人士來看,他們首先想到的壹定是生活環境,因為他們沒有快速發展的壓力。而如果是亞洲人,他們首先想到的壹定是利潤,怎樣盡可能取得最高的利益

Q:中國有很多人到新加坡學習城市規劃和管理經驗,在妳看來,新加坡有哪些做法值得參考?

劉太格:以規劃為例,新加坡政府承擔了很大的責任,把規劃做得很細,甚至對每個地塊的紅線、容積率等等進行高度控制。這種做法和西方、中國都不同。

按照西方的理念,政府承擔這麽重大的責任、把地塊規劃做得這麽細,就是不民主。在西方,每個項目都要協商立場,他們甚至根本不同意要有規劃。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曾在上任時取消了所有的規劃,當然現在又恢復了,因為他們發現,沒有規劃就沒有辦法控制環境、沒有辦法將城市梳理得比較協調和高效率。

我做過壹個比喻,在任何壹個城市拿壹塊地,如果找歐美人士來看,他們首先想到的壹定是生活環境,因為他們沒有快速發展的壓力。而如果是亞洲人,他們首先想到的壹定是利潤,怎樣盡可能取得最高的利益。新加坡是亞洲城市,在這方面是壹樣的,但新加坡又有所不同,規劃師把規劃做得很細,盡量不留爭議的余地。但壹個規劃局怎麽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想那麽細?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新加坡的做法是每五年壹小改,十年壹大改。每個項目在報批的時候都可以提出規劃方案的調整,不過能否調整不是壹個人決定的,而是要通過壹個委員會來決定。

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中央商務區,它是從1974年開始建,壹直到現在還有新的建築在建設。除非這個建築是高水平的、重要的、付得起地價的,否則不能進入,有人擔心這會不會影響發展的速度?答案是不會,因為做全市規劃時,規劃有幾十個不同等級的商業中心,這邊進不來可以到另外的地方去。我們保持中央商務區的高檔次,檔次不高的要到其它地方去—這也保證了發展的速度。這說明壹些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們做到了:初期的快速發展,和長期的系統化發展。我們有了方案之後更是嚴格控制執行的,而且速度壹點不放慢,其中的關鍵是做成壹個好的規劃。

Q:在妳看來,相比亞洲的其他國家,新加坡規劃方面還有哪些不同之處?

劉太格:新加坡給人比較深刻的印象就是花園城市,其實花園城市是成本很低的形象工程,種樹比蓋房便宜很多嘛。我經常跟他們補充壹句話,我們這裏為什麽能成為壹個花園城市,主要是我們只種樹和草,種花是成本很高的,要是再加上亭臺樓閣、假山等,成本就更高了。

來過新加坡的人會發現這裏的交通很順暢,給人的啟示是壹個高密度的城市同樣是可以把交通搞好的。

另外,我們對整個市容的規劃和設計的要求做得比較精細。不過,不要為了精細而忘記壹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整個城市宏觀的理念要抓準,如果這個宏觀的理念沒有抓準,妳做得再精細,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中國有句話說,要膽大心細,謀定而後動。我過去當局長的時候,我做方案的期限是壹百年,因為在新加坡,地方非常小,壹定要做壹個遠期的方案。

談城市交通

靠拓寬道路解決擁堵是錯的

搞壹條高架的快速路就等於規劃是失敗的。因為妳如果把規劃整體考慮後,提前規劃的快速路路線是可以做到地面的。而建壹條高架路費用很高、破壞兩邊的環境,還降低了高速路兩側的房價

Q:緩解高密度城市的交通堵塞,在規劃層面就可以解決?

劉太格:我看到很多城市解決交通堵塞最土的辦法就是把路加寬,再解決不了就找交通專家來幫忙。這個辦法是錯的,因為交通擁堵不是壹個獨立的問題,就好像人體裏面的血液不通暢,不能夠獨立地去考慮,要從整個人體考慮。比如交通要把人從家送到商業中心、學校或工廠企業,那麽妳要知道商業中心在哪裏,這個要規劃,規劃的路跟商業中心怎麽結合,這本身是壹個規劃問題,妳不能說商業中心歸商業中心搞,交通歸交通專家來搞,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怎麽才能達到整體考慮的目標?就是要通過規劃,而且是綜合性的規劃,不是分開來解決的。

Q:從技術層面來看,如何解決高密度城市交通堵塞的問題呢?

劉太格:目前,絕大多數的城市不理解快速交通的重要性,這個需要重視。

另外壹個讓我擔心的是,很多人以為快速路和高速路壹定要配套建設高架,我不這麽認為。在新加坡很少有高架路。在我看來,搞壹條高架的快速路就等於規劃是失敗的。因為妳如果把規劃整體考慮後,提前規劃的快速路路線是可以做到地面的。而建壹條高架路,首先費用很高,第二破壞兩邊的環境,第三降低了高速路兩側的房價。

那麽,新加坡是怎麽做的呢?我們每個衛星城,住宅的占地面積大致是在45%,其他就是做道路、做學校、公園這些配套。所以住宅不要當做壹件事來做,它本身就是綜合性的。如果把這個衛星城做得百分百齊全或盡善盡美,那麽很多人、甚至沒有汙染的工業壹起在裏面落戶,人們就可以就近上學,就業和做消遣的活動。這樣壹來,到市中心的交通量就減少了,無形中就減輕了交通的壓力。這個不是我們事後這麽解釋,我們在規劃的時候就考慮到了。

Q:妳特別強調快速路,快速路為什麽這麽重要?

劉太格:道路分快速和慢速,快速路壹定要保證是快速的,從快速路下來再走慢速路。中國現在交通堵塞因素很多,其中壹個因素就是快速車跟慢速車擠在壹起,所以快速車快不了,慢速車也慢了下來。妳看在新加坡從東邊到西邊,也就是幾十分鐘的事。因為快速路是絕對封閉的,所以它壹方面是速度快,而且沒有紅綠燈,本身也體現了節能的理念。這樣壹來,慢速路也可以保持通暢。我認為,廣東的快速路不夠多。

談小城鎮建設

把村姑打扮成貴婦是個笑話

大城市就好像壹個董事長,要穿大禮服,他太太要穿高跟鞋……中小城市可能是個青少年,鄉鎮還可能是個鄉村姑娘。妳是把鄉村姑娘打扮成貴婦,這是個笑話,可是這種笑話是經常發生

Q:中國城鎮化之路已走過30余年,期間經歷了從支持小城鎮到重點發展大城市、再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路徑。如何在加快城鎮化發展速度的同時,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劉太格:首先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政府重視規劃,而且妳們談的是壹個城鄉統籌的城鎮化。我看到過去中國講的城市規劃,著重在大城市,其實如果能把鄉鎮或者中小城市的問題處理好,大城市就不需要無止境地擴大,規模可能會控制得好些。

我覺得妳們現在需要關註的是,大城市跟周圍的中小城市、跟鄉鎮產生怎樣壹種關系?交通上要怎麽處理,每個城鎮的配套要跟大城市怎樣產生關系?比如說,城市布局方面,這些年大城市不斷膨脹,交通、環境不堪重負,但中小城市尤其是城鎮的發展動力似乎不足。這方面要努力。

歐洲的中小城市或者鄉鎮都有它的特色。尤其是法國,他們不單單是鄉鎮景觀有特色,每個地方的烹調乳酪的做法都是不壹樣的。其實中國同樣有這個條件,妳們每個鎮的傳統建築都略有區別,尤其是嶺南與福建的,跟北方是非常明顯不壹樣。這些東西是很重要的資源。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變成壹個很富裕的國家,那時候就要考慮享受、考慮文化、考慮尋根等等。所以,現在鄉鎮的這些東西,要把它保留好。

Q:如何構建更合理科學的城市布局?

劉太格:大城市的吸引力不可否認。不過即使妳把它規劃得非常完善、管理得非常完善,它也有自己的缺陷,就是密度比較高、生活壓力比較大、城市跟自然環境的距離比較遠。有些人不喜歡這種生活,就跑到中小城市去。比如倫敦,它周圍的劍橋、牛津是中小城市,都很優美的,所以可以在那邊住、在那邊工作、在那邊生活,偶爾需要大城市的配套,才坐火車到倫敦去。

所以我剛才強調妳們的城鄉統籌,壹定要把中小城市,甚至鄉鎮建設好,交通搞好,配套盡量做得盡善盡美,它的魅力是跟大城市不壹樣的。中國現在有個通病,大城市有什麽,很多小城鎮也要復制什麽。比如壹個鄉鎮也要起壹個五十層高的寫字樓。首先這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第二妳就沒有揚長避短。所以我對中國的朋友說,妳們中小城市要做到大城市做不到的事。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不蓋高樓是不可能的,因為地價這麽貴。但小城鎮不蓋高樓是絕對可能的,妳要讓大城市那些人壹來到這裏就覺得很羨慕:我們要是有這樣的環境就好了。所以它各有各的魅力,大城市有它的經濟活力和聚集優勢,中小城市有環境的優勢。我很擔心目前中國壹些中小城鎮都想模仿大城市的傾向。

我認為,城市跟人是壹樣的,是有“身份”的,大城市就好像壹個董事長,要穿大禮服,他太太要穿高跟鞋……中小城市可能是個青少年,鄉鎮還可能是個鄉村姑娘。妳是把鄉村姑娘打扮成貴婦,這是個笑話,可是這種笑話是經常發生。

談城市“身份”

“城市銀河”由“星座城市”組成

針對單壹城市,最重要的是必須有壹個長遠、科學的規劃方案,不能因為城市領導的變化就動輒更改規劃,特別是在規劃中不要亂建地標性建築

Q:如何從制度上來引導,增強中小城市的吸引力?

劉太格:在規劃層面,首先要編制出主要城市群的發展大綱,協調規劃各個大城市及其輻射的中小城市(鎮)的環境負載力、人口承載力、產業布局。相應的,公共資源不能過度支持大城市,國家和省級在資金配置、財稅政策、金融信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應向中小城市、城鎮傾斜,提高就業能力和人口聚集力。

與此同時,中小城鎮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密度從高、中、低要有所分別,我希望中央政府可以定個政策、標準;第二,每個地方交通要搞好,因為交通壹方便他們就不會覺得鄉鎮太遠;第三,每個地方應該盡量把配套做得盡善盡美,同時每個地方的特色都要把它保留下來,包括老建築、自然環境等。

Q:對於當前中國在推動的城鎮化,從規劃的技術層面,妳還有哪些建議?

劉太格:我發現很多城市有幾件事沒有搞清楚。比如快速路的概念不很強;第二就是交通與商業的關系,不是很清楚;第三就是衛星鎮裏面配套要做得盡善盡美,減少交通必要性。這些都不是很清楚。

此外,城市的“身份”不是很清晰。針對單壹城市,最重要的是必須有壹個長遠、科學的規劃方案,不能因為城市領導的變化就動輒更改規劃,特別是在規劃中不要亂建地標性建築。城市的規劃就如同壹部交響樂,“獨唱”太多就會很混亂,所以,城市中的背景建築最好是統壹、連貫的。而像巴黎那樣在大的框架下,根據時代變化來不斷在細節上調整,在持續上百年後,已經成為現代都市規劃的典範。

對於壹個大的區域來說,可以按照城市功能,進而將其規劃成壹個“城市銀河”,而“城市銀河”則是由“星座城市”組成,每個“星座城市”有2000—-3000萬人口,向下分支會有3到6個300—500萬人口的中型城市,就像壹個大家庭有3到6個兄弟,都能獨立成為壹個小“家庭”。我們把每個城市都看成是“家庭”,壹定數量的“家庭”形成壹個大家庭,即“星座城市”,每個大家庭組合起來就是壹個家族,即“城市銀河”。

通過這種從局部到整體的規劃方案,能夠從基礎框架上給壹個城市定調,同時也會解決現在諸多城市功能重疊的現象,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片區實際上就是衛星鎮,它底下是小區,所以我住在小區,我要買肥皂,我就在小區中心買;我要買電視,我到衛星鎮中心;我要名表,可能到片區中心;我要買古董,可能到中央商務區去,這樣每個地塊我們盡量給它配套足夠。就比如長三角除了上海這個中心,還有五六個重要城市,每個城市是壹個“星座”,每個“星座”底下有

新加坡怎麽規劃城市 | 新加坡

新加坡是壹個年輕的國度,壹邊欣賞著她的美麗與文雅,壹邊為新加坡人的儒雅素質與文明教化所驚嘆。與此同時,新加坡城市規劃更是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光耀回憶1979年與鄧小平晤面時,鄧小平告訴他,早年赴法留學時曾途經此地,這裏臟亂落後,雜亂無章。建國前夕,新加坡城市問題已經到了難以解決的地步。市中心到處擁擠,滿眼是貧民窟。四分之壹的居民擠在島上百分之壹的地區裏。常常是50多人擠在壹個二三層樓的商鋪房間內,或是住在臨時搭設在骯臟的下水道上的小屋裏。街道骯臟、過度擁擠、住房短缺以及不衛生的生活條件在城市中心區隨處可見。

1965年被迫獨立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第壹個訴求就是“居者有其屋”。新加坡城市規劃經歷了由雜亂無章到井然有序的過程,得益於良好的規劃及強有力的政府執行力。

作為當代亞洲最重要的現代化大都市之壹,她既非如北京、東京在既有古老東方都市基礎上轉型而來,也非如上海、中國香港是西方殖民時代形成的繁華都市。

去國會大廈的路上,“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介紹,“我們首先拆除雜亂的集居地,廣建符合現代化居住水準、擁有良好公共設施的國民住宅。而後更結合公基金、社會福利政策,總共規劃了17個新市鎮,90%的新加坡居民住在擁有捷運的新市鎮。”

這樣的設計既有效節約了寶貴的土地資源,騰出了大量的土地空間,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也有力地保護了新加坡中心地區的濕地和原始森林,營造了大量的人工森林和綠色草地。“城市戰略規劃目標,簡而言之,就是使新加坡成為壹個‘怡人的熱帶城市’。”

新加坡最大的約束是土地,因為這個國家的壹切都要在狹小的土地上獲得。劉太格說:“面積僅有700多平方公裏的新加坡,我們在中央保存了150平方公裏的永久保護區。沒人敢打主意,是任何時候都不能開發的,完全是純粹的大自然。”

目前,新加坡的居住用地只占土地總量的15%,然而卻基本而且是高標準地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這與新加坡理念先進的城市發展規劃是分不開的。

國會大廈位於新加坡河岸,建築規模與周邊的殖民區建築非常協調,可見城市規劃之好。此時,正值上班高峰時段,街道上卻不見擁擠。在防治交通擁堵上,新加坡實施了擁車證制度和ERP調控收費系統。為緩和交通擁堵狀況,新加坡交通部門在壹些交通要道、路口和堵塞較為嚴重的路段設置了ERP監控器。當車輛行駛到這些地點和地段時,就可能被收取費用,越是高峰時期收費會越高,而非高峰時期可能不收費,這樣就很好地調節各個地點的交通流量,緩解交通狀況。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專家秉承的寶貴經驗,只有八個字——“堅持遠見,整體規劃。”通過良好的規劃以及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品質在過去30年內得到了飛速提高。它的自然環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壹個典型的熱帶花園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充滿了人文關懷。漫步於新加坡河邊,從駁船碼頭(Boat Quay)經過克拉克碼頭(Clarke Quay)壹直到羅伯森碼頭 (Robertson Quay),有很多酒吧和餐館依河而建,三三兩兩的遊客點壹杯咖啡或紅茶,悠然自得地坐在那裏,或聊天,或發呆。

雖然高樓林立,高架橋依地勢盤旋彎曲,但穿梭於這個熱帶花園城市,讓人感覺與大自然貼得更近了。樹木、花草多層次覆蓋,綠化空間布局“點、線、面”相結合,在城市設計方面特別註重人們的心理感受,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生態主題公園目不暇接,連接各公園的廊道鱗次櫛比。

走上南部山脊樹梢步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鋼筋支柱撐起的近兩米寬的過道,猶如盤旋密林之中的立交橋,將全程9公裏的南部4個公園完整連接起來。坡度平坦,走在橋上仿佛漫步雲端;然而,身邊老樹上的花鳥近乎觸手可及。

不到新加坡,規劃在頭腦中,是壹個冷冰冰、毫無生機的概念;看了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於是知道什麽叫規劃了。

(據中國青年報)

紐約為何一直這麼美?(上)| 美國

Anthony-Tam-700x190

導讀:一起透視不一樣的紐約,看看紐約房地產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眾所周知,紐約不但是美國第一大城市,而且也是多種行業的首都。真所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紐約今天的成績得來不易。如果您在過去十年裡游覽過紐約的話,您可要重新認識這座美麗的大都會,因為房地產的發展改變了城市的面貌。

花園城市

許多國家都搶先的打造花園城市的美譽。如果想要把紐約打造成為”花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因為紐約面臨種種問題如:人口增漲、房屋短缺、最低薪資的漲幅等。在房地產蓬勃的時代也帶動了公共空間的發展和美化。紐約市到處都有具有歷史的公園,最有名的則是曼哈頓的中央公園。在一個土地昂貴的大城市裡能夠保留如此大片綠油油的公園是在1857年開始所建,每年吸納大約4000萬游客到來,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也表示美國人民數百年來對環境的保護,令人驚嘆。紐約有四季分明的氣候,這裡的公園在不同的季節裡會有不同的活動,同時也為紐約帶來舒適的居住環境和淨化心靈。擁有美麗綠化公園景觀的公寓一般都成為房子的賣點,增值率也會提高。

IMAGE01 (600x400)
朝向麥迪遜公園的公寓

這朝向麥迪遜公園的公寓,售價為6,600,000美元。持有業主是著名的電視主播Lester Holt。

IMAGE02 (600x383)
240 FORSYTH STREET新房

位於中國城附近的下西城區也可見到綠油油的公園,這也是240 FORSYTH STREET新房賣點。

曼哈頓的中央公園
曼哈頓的中央公園
中央公園公寓
中央公園公寓

說到最貴的公園景觀莫過於面向紐約的中央公園了。這公寓可讓你見證一年四季的變化。

教育

秉持著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觀念,政府利用大部分所得的房產稅投資在教育設施方面。如果想要居住在學區房,就得承擔較高的房產稅。如果想要得到高質素的教育就必須從踏實的學術風氣開始。紐約多處設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體育中心等,這可見振興教育一直是紐約政府最注重的課題。這座城市不但吸引人才而且也培育出許多精英促進經濟繁榮。紐約有很多有名的高等學府如: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帕森藝術學院等。這些大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學者的到來。紐約曾出現過由學生帶動房地產的趨勢。早在2005年期間,位於布魯克林的威廉士堡是一個不起眼的工業區。因為當時租房價格便宜和地鐵線接近紐約大學和帕森藝術學院,許多大學生選擇聚集在哪裡。之後大學生在當地也興起了布魯克林的藝術風格,威廉士堡的房子的需求量大增也吸引了許多開發商在那興建高級公寓。經過多年的開發和改變威廉士堡不但成為了增值率最高的區域而且也是吸引旅客的藝術區。

教育是紐約州政府注重的範圍!
教育是紐約州政府注重的範圍!

充滿生活藝術品味是威廉士堡的特色:

IMAGE06 (600x450)

IMAGE08 (600x450)

IMAGE07 (600x450)

IMAGE09 (600x450)

簡約的工業風是威廉士堡的居家潮流:

IMAGE12 (600x400)

IMAGE10 (600x400)_QQ

IMAGE11 (600x400)

下一篇的【紐約為何一直這麼美?】我將帶領大家研討科技及藝術對城市的發展。這些工業為不但讓城市帶來了投資機會和精神糧食,也讓紐約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

 

紐約房地產銷售精英Anthony Tam專欄全集

Juwaicolumnist

如需咨詢或有疑問,歡迎隨時發郵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們會盡快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英倫麗舍房產投資咨詢 分享精彩英倫生活 | 英國

Fenny-700x300

四個英國房地產投資成功項目分析

上文提到,買方經紀人與傳統的房產中介不同,前者會根據客戶的需求為您量身定制提供真正有投資價值的房產項目。經過多年在英國房地產投資的實戰經驗,再加上與各大房地產中介、開發商、金融服務公司及律師事務所等的密切合作,我們累積了不少成功案例,會一連兩篇跟各位居外用戶分享。【閱讀原文:(上)(下)

 

揭秘英國房市潛規則

在歐美包括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復雜的房地產交易中只考慮買家的利益,全心全意的為買家服務,他們就是買方經紀人。對於身處中國大陸,具有七八個小時的時差,不能輕易搭飛機的來看房,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甚至連國外的網站都登錄不了的買家來說,最合適的就是找到一個可靠的買方經紀人。總結起來,和買方經紀人合作有四大好處。【閱讀原文

 

英國就業機會最多的十個城市是哪裏?| 英國

去年,利物浦被評為英國最佳創業城市最受歡迎的工作城市

而今年,利物浦擊敗倫敦,壹舉成為英國就業機會最多的城市

是的,利物浦生活成本和商業經營方面超過了英國首都!

現在的數據調查顯示,英國北部城市有可能會主導2017年工作機會的發放。

數據顯示,根據簡歷圖書館2016年的工作數據統計,倫敦在利物浦和愛丁堡之後,是英國現在第三好找工作的城市。總體來說,上榜的十個城市,工作機會的數量都在過去的壹年裏有所增長。

下圖是2017年英國前十名就業機會最多的城市,利物浦排名第壹

英國就業機會最多的十個城市是哪裏? | 英國

利物浦 VS 倫敦

利物浦是英國北方的文化之都,劃分為四個主要的區域:傳統區、商業區、何濱區還有創新區。利物浦城市正在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快速成長的環境,尤其是增強現實技術。像是波羅的三角區和北部港口區為創業企業提供了可以良好的租金地段,還有創新集群地帶所帶來的整合優勢,來促進城市整體的創新發展。

同時,利物浦和倫敦兩個小時的特快列車,也便捷了倫敦的金融資本融入。利物浦城市裏的約翰列儂國際機場也為利物浦鏈接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利物浦大學作為城市裏知識與智慧的傳送機,為整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時也為人才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踐和創業與創新機會。

利物浦:英國企業家的孵化器

利物浦不再會只因它的建築和足球知名,現在利物浦將商業的發展也納入了城市的版圖。利物浦正在成為創業者的家園,作為英國最大的區域性城市,利物浦為求職者提供了最多的就業機會。

數據也表明壹些重點城市的數據和發展趨勢要高於英國的平均值。舉例來說,利物浦的人口大約是44萬,有超過134,569家公司在過去的兩年中建立,這也使得企業家人口的比例達到了16%。相比而言,其他大城市的企業家人口比例,伯明翰是14.5%,曼徹斯特是14%,這些數據都高於英國的平均數值水平2%,而倫敦的企業家人口比例為7.5%。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越來越多的對於個體從業人員的關註與支持,利物浦也會因其獨特的企業家文化和環境吸引到更多的同路人。

(互聯網綜合整理)

在國外考駕照感觸良多 | 美國

有駕照便利出行 買車比打車劃算

美國留學,沒車寸步難行,很多留學生也已經開始准備考取駕照,甚至有些人已有了多年駕駛經驗。

施懿芳是美國奧克蘭大學教育學管理學的在讀博士。美國被譽為“車輪上的國家”,長期在美國生活和學習,她感受到有車的重要性。“我所在的城市,公共交通不夠發達;雖然可以打車,但是費用高昂。總體算下來,打車不如買車,於是我決定去考駕照。”施懿芳説,“相比國內車價,國外汽車比較便宜,而二手車輛由於其便宜耐用的特點,更是吸引了很多留學生購買。”

同在美國留學的柯彪炳對施懿芳的觀點表示贊同。“在美國,駕照的作用等同於身份證。我租住的房子距離學校較遠,買車自駕為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柯彪炳説。

不同於歐美國家,許多留學亞洲國家的學生表示,考駕照雖不是必需,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有駕照還是會起到很大作用。來自韓國延世大學的卓秀彥正在參加韓國駕照考試,他説:“拿到駕照後,我就可以輕松地自駕游了。”

考取駕照後,施懿芳和朋友自駕游玩
考取駕照後,施懿芳和朋友自駕游玩

國外考證更容易 考核方式略有不同

許多中國留學生出國前曾在中國的駕校學習,並考取了中國駕照。對比中國與國外的駕照考試,不少人覺得國外駕照考試的難度系數比國內低。賽維(化名)是韓國忠北大學的學生,他在今年順利拿到了韓國駕照。考過國內駕照的他表示,韓國和中國的考核方式基本相似,但相比國內,韓國的駕照考試更加輕松。他説自己只用了一個星期時間就通過考試拿到了韓國駕照。

筆者還采訪到留學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留學生。他們表示,由於這些國家車在道路上靠左側行駛,司機的駕駛座位也在車的左邊,這和國內不同。除此之外,交通規則考試和路考的要求和國內沒有明顯的差別。

柯彪炳説:“和中國一樣,要取得美國駕照,也要通過理論考試和駕駛考試。但是考生可以自行直接聯系考官,約定時間對自己進行考試,無需通過駕校。由於美國是移民國家,其駕照的理論考試設計得很人性化,考生可以選擇熟悉的母語進行考試。”

在國內,路考的場地比較固定,有的還用智能設備進行測試。但施懿芳發現,在美國考駕照,是否通過全憑考官現場判斷,路考場地也往往是實際道路,所花費的時間較短,很多留學生不到一個月便取得了駕照。

國外交通自律強 車讓行人很常見

相比中國的交通環境,許多地廣人稀的國家,尤其是國外的一些小城市,很少能夠聽到汽車的鳴笛聲。李紫薇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翰分校讀書,由於學校位置偏離城市,車輛很少,在她考取美國駕照後,幾乎沒有遇到過交通堵塞的現像。她説:“美國市民的自覺性強,司機都很遵守交通規則,所以開起車來比較輕松。”

施懿芳補充説,美國對車輛的限速比較嚴格,限速車道很多,稍不留神,就會超速。作為留學生的她,會十分注意當地的交通規則,以防出錯而給其他司機造成不便。

此外,一些國家還將“車讓行人”作為硬性規定。張桐(化名)在日本留學時發現,日本人在交通上自覺性強,交通事故率較低,車讓行人也是最基本的交通規則之一。談唯佳也表示,在加拿大,自行車、校車和公交車均有優先通行的權利。這使他回到國內後,駕車時也保持著禮讓行人的習慣。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