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最新數據,雖然英國房屋 短缺 的問題繼續存在,但由於買家需求也在降低,英國房價九月 份的上升勢頭開始變緩。
該數據顯示,英國九月 的房屋 均價為206,015鎊,比去年同期上升5.3%,即上升10,430鎊,比八月份的漲幅5.6%有所下降 。而根據月度房價指數,九月 房價比八月環比增加0.3%,低於八月環比增幅0.6%。
英國房屋 短缺 的問題繼續存在,但由於買家需求也在降低,英國房價九月 份的上升勢頭開始變緩
點擊查看英國更多精品房源
Nationwide的首席經濟師加德納(Robert Gardner)說,房價增幅的相對穩定表明,最近幾個月的需求開始乏力,與供給的不足剛好對應。
他說:「調查數據指出,當新買家的詢問處於相對不足的狀態時,市場上的房屋 數量也位於歷史最低點附近,原因在於房屋 建築活動處在較低水平。」
據Nationwide,英格蘭新建房屋的數量已經在上升,但仍不足以跟上預期人口的增加。
據政府數據,截止今年六月,英格蘭共有139,000座新房完工。但加德納表示,未來十年,每年需要新建225,000座房屋才可以滿足需求。
加德納表示,由於利率預計仍將保持低水平,而Help to Buy這樣的計劃令首付款較低的家庭也可以獲得貸款,建築商應有信心建造更多住房,而不用擔心需求。不過他也告誡說,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市場活動產生影響。
住房建築商聯合會(Home Builders Federation,HBF)主席貝斯雷(Stewart Baseley)表示,房屋建築商在過去幾年已經大大增加了產出,今後會繼續招募人工,購買土地,生產更多房屋滿足當前的急迫需求。他告訴BBC,要扭轉當前供應不足的局面,需要政府繼續執行有利於房產開發的政策,並對借貸商提供有利政策,確保買房者可以獲得抵押貸款。
此外,根據Nationwide的數據,威爾士和英格蘭北部的房價相比去年九月分別下跌了0.5%和0.2%。威爾士的房屋均價已跌至146,172鎊。而英格蘭東南部則繼續面臨史上最強勁的價格上漲,雖然上漲比率有所下降 。
不過,在房價上漲最強勁的區域裡,倫敦首次跌出排行榜前三位。這還是七年來的第一次。該數據顯示倫敦房屋均價上升了7.1%,達到474,736鎊,就房價而言,仍是英國最貴的地區。 而大倫敦外圍地區,包括West Kent,Slough,Reading,Windsor and Maidenhead,Wokingham,St Albans和Luton,房價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6%,將該地區均價推高至358,153鎊。
在東南部的外圍地區,如East Kent, Bedford, Brighton and Hove, Milton Keynes, Aylesbury, Oxfordshire, Portsmouth和Southampton, 房屋均價已達267,151鎊,比去年同期上升8%。
房價漲幅榜的第三位為East Anglia,均價已達213,831鎊,比去年同期上漲7.3%。
在蘇格蘭,房價年增長率為2%,均價為143,275鎊;北愛爾蘭的房價年增幅則為2.4%,均價達130,581鎊。
英國面臨租房危機
在房屋供應不足的大形勢下,英國租房市場也被指面臨嚴重的「出租房短缺 」。據皇家特許測量師協會(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 Rics)數據,2025年前,英國至少有180萬家庭需要尋求出租房,而不是買房居住。
Rics表示,自2001年到2014年,英國租房居住的家庭數量已從230萬增加到540萬。Rics因此呼籲政府提供稅收優惠,鼓勵建造出租房。
該機構認為,政府今年的新印花稅政策對房東是一個打擊,由於要繳納額外的3%印花稅,房東在出租房上的投資受到阻礙。而明年起,房東的貸款利息將無法獲得所得稅抵扣,其房產購買活動可能會進一步受到打擊。
印花稅改革被指有利於潛在的首次置業者。很多首次置業者表示,他們無法與buy-to-let的投資者競爭。
為房客爭取權益的組織Generation Rent表示,印花稅提高是一件好事,令首次置業者在與買房出租者的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該組織的政策經理克羅(Dan Wilson Craw)說:「在徵收額外印花稅後的三個月內,從二套房上徵收的稅就達到4.24億鎊,這些錢有助於為低收入人群建造更多房屋。」
但一個代表房東的組織表示,印花稅提高的結果將是租金上漲。住房出租經紀協會(Association of Residential Letting Agents, ARLA)的管理主任科克斯(David Cos)表示,房東可以通過收取更多房租來彌補印花稅的損失,其中最受傷害的將是房客。他認為,根本答案在於建造更多房屋。
相關資訊:買完國內買國外!上半年中國買家跨國投資房地產又暴增
(據英中時報)